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和国家治理的需要,民族理论专业原有的知识体系和研究内容逐渐地得到拓展,呈现与其他社会学科交叉发展的良好势头。其中,民族理论与政治学的融合发展较为突出。相比“民族政治学”的名称,“民族理论与政治”的概括,一是强调继承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导,并容纳其他政治哲学中关于民族和族群的理论而形成的民族理论的研究范式和成果,二是强调国家在场,将民族政治的...
本节讲述了第一跨国民族的概念,关于什么是跨国民族,学术界意见不一, 尽管在名称上还有“ 跨国民族”与“跨界民族”、“跨境民族”之争。第二跨国民族的基本特征,跨国民族的基本特征与一般民族的基本特征大致相同: 有着共同的文化特质, 保留着共同的文化民族意识。第三跨国民族和平跨距理论。第四跨国民族与国家,跨国民族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 由于人们共同体的民族范畴与...
介绍城市科学发展概貌,包括中国城市科学研究的发端,中国城市科学研究逐步走向学术前沿。阐述以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为指导,建设和完善城市科学学科体系。关于中国城市科学学科发展展望,城市科学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中国城市科学研究的前景,城市科学是一门新兴、交叉、发展中的学科(群)。
当实际的学术游戏并不要求把有关中国的研究发现与中国政治上的既有知识积累联系起来,而是要把这些发现放在其他国家乃至权威主义的大背景下加以考察的时候,关于中国的广博而深刻的知识显得像是轻飘飘的奢侈品。换句话说,对比较和测量的关注可能排斥情境,妨碍我们丰富而全面地描绘中国政治。实地调查,接近研究对象、接近他们的世界、接近他们对自己的世界的理解,可能正在变成费时耗财...
本篇首先探讨了妇女/性别研究学科化的理论问题,然后分析了妇女/性别研究学科化的历史与现状,最后探讨了妇女/性别研究学科化的策略与前景。
对民族学学科史的“重新证实”,几乎见诸所有解读民族学是什么的论著、论文、文章之中,而且不可避免地与人类学相交集。既然这种“重新证实”已经成为“行规”,故本文在以民族学的学科设置为主题的讨论中,也不可避免地会追溯学科史的一些背景。中国学界对民族学的学科解读,首推90年前蔡元培先生的《说民族学》一文。而随后出现、延续至今的“重新证实”,虽然不断丰富和完善着民族学...
在国家形态上,现代中国并不是典型的民族国家,立国的根基也并非彻底的社会契约论式的现代政治哲学原理,而是混合了文明传统与20世纪国家政治实践的结果,特别是共产主义革命的影响。对于现代中国来说,民族问题实际上仍可被视为中华文明传统与现代性文化碰撞之后的一种后果,亦在今日语境下包含着对现代性危机的应对。因此,如果仅仅从民族、族群和民族主义理论视野出发,并不能完整解...
关于跨境民族的界定,是近年来学界的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反映出不同理论视角和不同社会历史背景的差异。当前,国内关于跨境民族的研究,不同的学科研究侧重点各不相同,身份认同研究是较为新颖的视角。身份认同理论源于西方人类学的“族群”认同理论,目前的认同理论趋于综合化,重视历史文化和社会机制的共同作用。为适应中国民族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历史现实,费孝通先生提出“中华民族多元...
资源分类
检索历史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