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谈论“后现代主义”(包括“后现代主义方法论”)是一件风险很大的事情。众所周知,后现代主义是由众多参与者共同营构出来的一种内容广泛、结构松散的思想潮流。在许多共同的主题上,后现代主义者们本身之间也存在着巨大的分歧和差异。因此,笼统地谈论“后现代主义”总不免有“以偏概全”之嫌。我们下面要谈论的“后现代主义方法论”只能算作是对“后现代主义”者们在这个主题上所产生的...
本章从现代化与哲学权利,启蒙、进步与新一轮的解放,解构与建构三个方面对后现代主义进行了介绍。
后现代社会学至今仍是一个非常难以界说清楚的领域。首先,后现代主义不仅渊源众多而又支脉繁杂。简论之,后现代的概念最早发端于文学艺术领域,后来在一些哲学思想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一种后现代主义思潮,其中尼采(F.Nietzsche)、海德格尔(M.Heidegger)哲学以及后结构主义哲学起了最直接的促进作用。后现代主义崛起于20世纪70年代,并在80年代达到其顶峰,...
用三段论来概括西方人类学的思潮流变,其大意是,西方新潮经历了20世纪80~90年代的后现代主义、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历史化和全球化、新世纪的再整合。
后发展主义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在批判传统发展理论的过程中逐步壮大成熟,但在我国尚未对其进行成体系的研究。后发展理念从哲学归属上讲带有极强的后现代主义色彩,但同时也在社会发展实践研究上多有建树。通过整体性地抛弃传统发展范式,后发展观倡导一系列新的发展取向,包括重振地方文化、重视地方主体以及通过推动原生的草根运动实现发展,等等。后发展主义为我们重新审视民族发...
关于科技文化与社会和谐的关系问题,西方学术界有一种比较突出的观点,即在批判科学主义的同时,连同科学技术一起批判,把现代社会中人与自然的紧张化问题都归因于科学技术和科技文化。在唯意志主义、存在主义、法兰克福学派和后现代主义代表人物那里,这种观点都很明显。他们认为,现代社会诸多问题的根源就是科学技术,和谐社会的构建主要不是依靠科学技术,而是人性的再一次启蒙。这种...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公共危机事件频发,“风险社会”成为后现代主义以来的一种社会形态,也成为公共危机合作治理体系建构的客观前提。特别是随着SARS、新冠肺炎疫情等非传统风险的增多,危机的全球化取向、复合型特点日益凸显。重大危机事件中,多种危机互构、互建、共生强化的内在逻辑和风险情势,既构成了对中国公共危机治理体系的重大考验,又衍生了重大公共危机事件合作治...
资源分类
检索历史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