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在过去很长时间里, 性骚扰问题在受害者看来, 是个无以命名、难以启齿的隐痛, 针对性骚扰的公开行动几乎没有听闻; 在公共舆论方面, 这是个花边新闻, 不登大雅之堂, 严肃的媒体不予关注; 在学术研究领域, 甚至在妇女研究中都处于边缘; 在法律界, 要不要立法的争论始终没有停止, 更权威的声音是, 性骚扰是个不重要的、只导致轻微伤害的行为, 没有专门立法的必要...
中国法学会反对家庭暴力网络 ( 以下简称 “ 反家暴网络”) 成立于 2000 年,是由一批关注妇女权益的学者、 妇女活动家以及一些妇女非政府组织发起创立。 它以反对对妇女的暴力为主旨, 其成员涵盖多领域、 多部门。 从成立之初, 反家暴网络就把培训、 倡导作为它的重要工作方法。 围绕反对家庭暴力这个主题, 反家暴网络在推动国家以及地方的反家暴立法方面开展了...
2005年4月14~15日,由国际劳工组织和“在3+1机制中提高社会性别主流化能力项目”主办、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承办的“反对工作场所性骚扰国际研讨会”在京召开。此次会议是我国第一次在国家级层面就反对工作场所性骚扰议题展开的研讨,这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标志,意味着性骚扰议题作为一个人权议题和法律改革问题在我国的公开化。会议就反对工作场合性骚扰的定义、意义、国际经...
性骚扰多是对女性的性别歧视。它是指违背当事人的意愿,采用包括动作和言语在内的种种与性有关的挑逗、侵犯和侮辱等方式,造成女性生理、心理损害或精神紧张的行为。为了解这个问题在中国的存在状况,同时也为了审视中国女性性权利的实现和维护情况,作者于1992年下半年至1994年上半年,就性骚扰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采用非随机抽样方式, 内容大致分为三部分:(1)性骚扰...
增加对国内公益组织尤其是关注性别平等和反贫困的公益组织的支持和扶持力度,使国内公益组织获取多元的资助渠道,增强它们在反贫困的国内实践和国际合作方面的对话与对接能力。
平等的立场,这是本书立基的方向,平等是人们应当致力追求的重要价值,也是保持人们尊严的必要条件。学术的立场,这是本书坚持的原则,学术性是保证论述客观公正的基本标准,丧失了学术性也就失去了学人赖以发挥作用的基础。技术的立场,这是本书致力的特色,在常识已然普及的年代,需要更加细致的技术方案将平等权落到实处。
本部分总论了社会性别与中国妇女反贫困实践。分析了贫困与社会性别之间的关系,并从社会性别的视角出发回顾了中国历年来的反贫困政策。而在当下,宏观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城乡贫困基本状况改变,反贫困政策也要重新调整以贴合新形势下中国贫困人群的新特点。最后,根据以上情况作者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
本部分探讨了社会性别与中国妇女反贫困策略的概念、现状及所需面对的挑战。首先,其分析了社会性别与贫困之间的关系。随后,用社会性别的视角了回顾了中国反贫困政策和战略。其次,总结了宏观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下和城乡贫困新特点中重构的扶贫政策。再次分析了新形势下中国贫困人群的特点。最后,针对现阶段扶贫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
资源分类
检索历史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