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准噶尔汗国在亚洲内陆的统治和扩张对清朝西北疆域的开拓和治理具有深远影响,为其留下厚重的历史遗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准噶尔汗国疆土为清朝所继承,极大地拓展了清朝的西北疆域;亚洲内陆臣属于准噶尔汗国众多部族和政权转而成为清朝藩属,形成清朝西北宗藩体系;准噶尔汗国统治天山南路回部的众多政策措施为清朝稍作变革而沿袭,成为清朝治理新疆的参照和依据。
1734年(清雍正十二年),清廷解除了蒙古准噶尔部对西藏的威胁,避居康区惠远寺六年有余的七世达赖喇嘛即将返藏,重掌政教大权。1728年(清雍正六年),驻牧新疆的蒙古准噶尔部叛乱,清廷恐其有侵藏企图,遂将七世达赖喇嘛噶桑嘉措从拉萨移至位于今天四川省甘孜州道孚县协德乡的噶达地方,并拨国库白银40万两在噶达为七世达赖喇嘛修建驻锡的寺庙,占地500亩,建造宫殿及楼房...
清代治疆方略是我国古代封建王朝治边方略的继承和发展,其基本目标是确保我国西北边疆地区社会稳定与维护国家长治久安。清政府对边疆危机的认知及其应对推动着治疆方略的进步和完善。为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清政府不断改善治疆方略。这些治疆方略有利于推进新疆内地一体化进程,并深刻影响着我国西北边疆的安全和战略格局。清代治疆方略对今天边疆治理的启示是:治边方略的实...
我国边疆地区一般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重合,历史上开发边疆地区的思想、政策、制度、组织基本上与我国历代王朝的民族观、民族政策、统治思想和有关制度、组织一致。中国封建王朝统治者的民族观、治理民族地区的政策制度在不同朝代都有自己的特色,按照其主要特征大致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核心地区族群建立的王朝采取的政策和制度;第二类是带有边缘地区族群血统的核心地区族群建立王朝的民...
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发展报告。本文首先介绍了自治县自然概况和行政沿革,随后介绍了其法制建设和民族关系,之后介绍了自治机关及干部队伍建设,最后介绍了自治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
康熙三十六年二月,康熙帝自京师启程出发赴西北宁夏,此行一般被视为康熙帝第三次亲征噶尔丹,但实际上此次亲征带有“巡幸”的属性。康熙帝西巡宁夏期间,运筹帷幄,调遣兵力出剿噶尔丹,并于西巡期间得知了噶尔丹死讯。康熙帝此行往返耗时四个多月,先后路经宣府、大同、榆林、宁夏等原明朝“北边”地区,是清代帝王唯一一次沿长城以南西巡的路线。此次西巡,除了“见证”噶尔丹的覆灭外...
草原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繁荣,使粟特人大量进入并留居于突厥汗国政治中心所在的漠北地区,成为漠北草原上最重要的商人。在东突厥汗国中,出于对丝路利益的共同兴趣,游牧的突厥人和擅长经商的粟特人相互协作。粟特人凭借他们的经商才能,利用其优势地位,在东突厥汗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领域扮演了重要角色,粟特人的经商活动也促进了中原与东突厥之间的物质文化文流。东突厥汗国灭亡...
资源分类
检索历史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