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2007年,公益法实践蓬勃发展。老问题继续被关注,新的社会问题不断被揭示。2007年的公益法实践主要采取公益诉讼的形式,挑战社会歧视、不合理收费和国家机关不合理的管理方式。公益上书的形式也被广泛采用,一些涉及环保、保险、租赁等方面的规范性法律文件被上书要求进行合法性审查。公益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一方面引起了社会各界对诸多社会问题的关注和讨论,加深了理解,凝...
2018年7月5日,改编自真实事件、聚焦我国癌症患者用药难、用药贵等现实困境的电影《我不是药神》公映。公映后,该电影获得了极大的社会关注,并引发了一场连锁式舆论热议,推动了政府相关政策的加快落实,启发了公益慈善界的倡导新思路。现象级的社会关注和社会反响共同促使该电影成为我国社会力量推动政府公益、助力民间公益的新典型。
本书对改革开放以来公益力量参与中国乡村发展的关键历程、方法论、成效及挑战进行了回顾。同时,本书汇编了不同时期基于乡村振兴视角的十五个公益行动典型案例,以呈现公益组织如何找准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对接点,如何在公益行动过程中与基层政府形成密切的互动互补互塑关系,在发挥公益优势的同时弥补政府工作的不足。
这部分将一步步掀开“公益参与”潜力瓶的盖子,呈现公益参与将个人带入社会公共空间后所发生的种种变化,看一下它能否带来我们所一直追寻的公民特质。
社会化公益发育过程中的一系列规律将在此得到展示,这可以看成是大量的社会事实精心凝练的结果。从中可以看到,由社会本身来做公益,将呈现出怎样的一番机制、怎样的一番公益效果,又与政府主导的公益有怎样的不同。
2015年,我参加中国灾后社区重建学习网络,在导师的带领下,我们一起分享自己的生命历程,书写自己的公益之路。此次书写,除了与自己对话,也希望借此来不断追问和探询究竟是何种力量让自己献身并扎根于中国公益这块贫瘠而脆弱的土壤。这一年,正值我工作的低谷,迷茫而不知所措,有过考虑离开工作十年的机构,也想着离开公益行业,但内心总有一个声音在不断提醒,离开之后是否心安?
本文通过对国内公益报道和公益媒体的观察,梳理出2014年中国公益报道和公益媒体的主要特征和趋势。一是传统媒体的公益报道版面迅速缩减;二是新媒体中的公益报道阵地明显从微博转向微信公共账号,自媒体传播者数量井喷,走向公益传播的多元探索道路;三是基于公益众筹目的的行业品牌意识不断提升,自我公益传播出现品牌化趋势。总之,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日益颠覆性地改变公益传播结构,...
中国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政府、企业和非营利部门实施了越来越多的项目。随之引发的问题是,这些项目的绩效到底如何?如何对项目进行评估?以往,人们更多关注的是投资建设项目的评估。然而,近年来,随着非营利部门的崛起与政府公共服务意识的增强,社会公益项目的评估被提上了议事日程。本书首先对公益项目评估的目的、评估的主体、评估的内容进行了系统的介绍,...
资源分类
检索历史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