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贫困治理
怒江:扶贫小车间发挥大作用
作者:   发布时间:2019-12-25  编辑:霍刘锦

盛夏的泸水市洛本卓白族乡巴尼小镇,江风送爽,花草争妍。走进民族服饰扶贫车间,裁剪声、缝纫机声交汇成曲,居民们正在赶制一批校服。

勒墨人(白族支系,自称巴尼人)华小军端坐在缝纫机前,左手压布,右脚轻踩踏板,飞针走线,不一会儿,一件校服缝制完毕。搬到巴尼小镇前,华小军很忧愁。一个老人和3个孩子,若只靠丈夫当生态护林员的收入,日子怎么过?好在家门口有了扶贫车间。华小军在照顾老人和孩子的同时,还可以去扶贫车间里干活。

怒江峡谷山高坡陡,一山一村落,一坡一寨子。让分散居住在高山上的贫困群众搬迁到生产生活环境相对较好的城镇、集市、乡村,是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脱贫攻坚的现实选择。

建房屋挪穷窝只是第一步。建产业、稳就业、有增收才是核心。

怒江州紧盯搬迁群众就业和生计难题,把搬迁群众的技能培训、就近务工就业、内生动力提升作为搬迁后精准帮扶的重要举措。产业发展、技能扶贫、思想引导与房屋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并结合各个搬迁安置点实际,分析研判市场发展前景。建设公共铺面,以“企业+扶贫车间+贫困户”的形式,引进、建设民族服饰制作、草果编织、手工艺品加工、茶叶草果加工等扶贫车间,让搬迁群众有活干、有收入、稳得住、能致富。

108万亩草果,是怒江群众增收致富的主要来源。摘了果实的草果秆,牛不吃、羊不理,以前是百无一用的废物。如今,通过引进成都市新都区新繁荣龙棕编专业合作社,建立草果编织扶贫车间,福贡县各族群众又多了一条增收门路。

怒族妇女阿花妹,以前住在福贡县匹河怒族乡托坪村高山上,以种植草果和玉米为生。“山路太远,背一袋草果到江边集市得走三四个小时。一年到头,也就勉强维持温饱。”阿花妹说,自己不识字、不会说汉话,没有技能,由于娃娃小,不能外出务工,对搬下来后的生活顾虑重重。搬到托坪易地扶贫搬迁点后,她参加了草果编织术培训,过上了新生活。

泸水市六库镇大龙塘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党支部书记杨海春告诉记者,大龙塘626人搬迁户中,外出务工人员达225人。安置点正在规划建设洗涤厂和矿泉水厂,建成后,搬迁点留守妇女、中年人的就业问题可以基本得到解决。

目前,怒江州累计建设了豆类制品加工、民族服饰加工、老茶树叶加工、蜂蜜产品加工等65个扶贫车间,建成并投入使用22个。


内容时间:2019-07-11

相关资源

下载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公告|帮助中心|咨询建议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甲29号院3号楼华龙大厦A/B座13层、15层 | 邮编:100029

联系人:王老师 | 电话:400-0086-695 | E-mail:database@ssap.cn | QQ:2475522410 | 您当前的IP是:

版权所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京ICP备06036494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213号 新出网证(京)字094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0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