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减贫成绩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山窝窝崛起窝窝馕产业
作者:   发布时间:2019-12-12  编辑:曹亮亮

“我准备把自己的馕铺子关掉,到村里的馕产业园打馕。”10月15日,在乌什县奥特贝希乡阿拉萨依村,靠打馕卖馕生活的村民艾海提·吐尔迪说。

阿拉萨依村是一个山区村,人均耕地不足两亩,种植结构单一,很多村民缺乏技能走不出山窝窝。2014年,全村685户村民中有212户是贫困户。在国家级贫困县乌什县,这样的村子有数十个。

阿拉萨依村有两个馕铺子,比该村大一些的村,会多上一两家馕铺子。说起这些贫困村的产业,当地有人自嘲:轻工业是窝窝馕,重工业是钉马掌。

2018年,乌什县脱贫攻坚进入冲刺阶段。为了让贫困家庭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增收,乌什县三泰特色食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选择在阿拉萨依村建特色食品加工厂。主要产品之所以定位为窝窝馕,原因是技术含量低,农民一上手就会干;到处是市场,家庭和单位都有需求。

在乌什县财政扶贫资金的支持下,阿拉萨依村三泰食品加工厂3个月便建成投产。阿拉萨依村及邻近的苏盖特力克村、库西塔格村贫困家庭劳动力,以及一些因照顾家庭无法外出务工的劳动力,在这里经过培训后,每天按照订单批量生产窝窝馕。

“今年4月,我来这里上班,每天制作馕坯,一个月能挣1500元。”阿拉萨依村村民古丽加乃提·艾海提说。让她更满意的是,今年三泰食品加工厂建起了托儿所,她的孩子可以在这家托儿所上学。

作为村民家门口的扶贫车间,三泰食品加工厂用工最多时近200人,其中贫困家庭劳动力占60%以上,妇女占50%以上,还包括几名残疾人。订单集中时,有些打馕师傅月收入4000元。为了培训好由农民变身的产业工人,奥特贝希乡专门派来一名干部驻厂服务。

让3个村的贫困劳动力能够在家门口就业,只是三泰食品加工厂产业扶贫的第一步。该厂负责人张堃指着新建的一个个现代化馕房告诉记者,加工厂二期工程建设的这些环保型馕坑和门面房,将免费提供给专业打馕户使用。专业打馕户入驻这里的馕产业园后,将发挥各自优势和企业共同研发馕的种类,统一使用品牌,逐步做大馕产业。

“同时,我们在乌什县前进镇、阿合雅镇等地建设馕产业园分园,预计带动就业约3000人。现在,我们除了生产窝窝馕,还研发了苞谷馕、肉馕、牛奶馕、皮牙子馕等产品,馕产业借助电商平台走向内地市场的同时,也将助推乌什县农村电商产业发展。”张堃说。

看到阿拉萨依村窝窝馕产业迅速发展壮大,很多像艾海提这样的打馕户都在算账:与其在家里打馕干一个月挣两三千元,不如到馕产业园去孵化创业,带动更多的人就业。

窝窝馕产业让山窝窝里的粮食、油料作物、羊肉、鸡蛋、蔬菜等农产品就地消化,让阿拉萨依村及周边村民鼓了口袋、富了脑袋。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选派到阿拉萨依村的第一书记刘克新介绍,2018年初他刚到阿拉萨依村时,全村有700余人吃低保,现在已有400余人退出了低保。村民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的改变,显现在庭院改造、消费水平、教育子女等方面。

据了解,计划今年脱贫的乌什县,目前已建成卫星工厂25个,解决1195人就业,其中贫困户568人,基本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目标。


内容时间:2019-10-17

相关资源

下载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公告|帮助中心|咨询建议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甲29号院3号楼华龙大厦A/B座13层、15层 | 邮编:100029

联系人:王老师 | 电话:400-0086-695 | E-mail:database@ssap.cn | QQ:2475522410 | 您当前的IP是:

版权所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京ICP备06036494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213号 新出网证(京)字094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0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