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减贫成绩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奋发进取展宏图 边陲小城焕新颜
作者:   发布时间:2019-12-11  编辑:曹亮亮

70年团结奋斗,70载砥砺前进。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下,在自治区、州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对口援建省市无私援助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乌恰县积极探索,锐意进取,兴边富民,稳边固边,谱写了西陲高原的人间奇迹。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新中国成立初期,乌恰县是以传统畜牧业为主的县,第一产业在经济中占有较大份额,二、三产业严重缺失,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以及人民生活不相适应。工业企业仅11家,年工业经济产值不足10万元,“轻工业打馕、重工业钉马掌”是70年前乌恰工业经济的真实写照。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乌恰县历届县委、政府致力于在经济发展中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发生积极变化。

如今,乌恰工业经济实现历史性跨越,形成以资源开发为基础、进出口产品加工为动力、能源开发为补充、仓储物流为活力的产业集群化、产能集中化、模式现代化、效益最大化的现代产业体系,建成“优势资源转换、仓储物流、进出口产品加工、高原有机食品”四大基地。

对于乌恰县黑孜苇乡康什维尔村村民沙依娜·库尔班来说,乌恰县产业发展的变革也深深改变了自己的命运。2016年,她不仅在乌恰县小微企业产业园找到了工作,还通过努力成长为企业的技术骨干。随着小微企业的快速发展,像沙依娜·库尔班这样在小微产业园找到工作,从农民转变为产业工人的农村妇女不胜枚举。

县经信委工作人员介绍,小微企业产业园是乌恰工业园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启动规划建设,总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建设标准化厂房(库房)4万平方米、产品展示孵化区1.2万平方米、产业创新服务中心1.05万平方米、道路硬化7公里、企业职工公租房8000平方米及相关配套设施。小微企业产业孵化园的建成,吸引了民族服饰、手工艺、刺绣、农产品加工、新型建材等数十家企业入驻,解决了当地数千人人就业问题。

同时,乌恰县持续优化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为全县经济发展积蓄了能量,增强了发展后劲,有力拉动了经济的增长。

2018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33.08亿元,同比增长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预计完成4.68亿元,同比增长35.0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完成2.53亿元,同比增长10%;招商引资到位21.92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预计完成1.21亿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到30425元,同比增长8.2%;农牧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9019元,同比增长11.2%,实现综合经济实力年均增长12%以上。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

在改革发展进程中,乌恰县不断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全面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极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尤其是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推进农牧业提质增效,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全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设施农业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建设水平得到全面提升,实现新品种试种9个,带动县内农牧民就近就业176人,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完成登记承包农户5439户,形成了以巴特肯羊、褐牛、西门塔尔牛、柯尔克孜羊为主要养殖畜种的畜牧业新格局。

生产方式的转变深刻影响着当地农牧民。乌恰县农区种植的农作物产量不断攀升,最令波斯坦铁列克乡农民艾山感到开心的是,如今再也不用顶着烈日,手动割麦了,因为大型联合割麦机的推广,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解放了农牧民的双手。

当割麦机在田间工作时,艾山紧紧握住了村“访惠聚”工作队队长蒲旭昇的双手激动地说:“谢谢蒲队长,您联系协调来的这台割麦机,真是帮里我大忙了,往年几天都收不完这几亩地,现在不到一个小时麦子就割好了,更多的时间我就可以用到大棚种植了。大棚里的桃子也成熟了,我家真正要实现增收致富了。”

近年来,围绕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环境综合治理持续推进,依托现有基础设施,乌恰县着力加大庭院经济建设力度,积极推进村庄绿化、亮化、净化、美化工程,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村容村貌整治,拆除农村危旧房屋2851套,危旧羊圈1872套,实现了村达到“五通七有”、户达到“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乡村人居环境、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旅游经济发展取得新突破,成为农牧民增收致富新产业。新中国成立初期,乌恰县旅游产业仅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1%,旅游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滞后。近年来,乌恰县坚持“生态立县、旅游活县”发展理念,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329.87万元,实施旅游项目9个;大力发展边境口岸游、民族风情游、戈壁产业游、自然生态游和乡村旅游,着重打造中国“西极”旅游品牌,年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55.05万人次,旅游创收1.58亿元。

凝心聚力脱贫奔小康,群众生活幸福感不断增强

70年间,乌恰县群众从一穷二白走向了小康生活,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就是最好的写照。近年来,乌恰县积极发展金融保险、国际贸易、服务外包、商务、会展、经贸物流、科技信息、交通装卸、培训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搭建融资平台、设立产业发展基金,集中建设了一批仓储、超市、商务、酒店、市场等服务设施,充分释放了居民消费潜力,聚集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

用中吉商业街店铺店主萨代提的话说,“保暖轻薄的羽绒服替代了羊皮大衣,颜色鲜艳的绣花针织帽替代了皮帽,触摸屏手机替代了按键手机,里面装了微信、支付宝,用以接收顾客的定金和付款。这些大大小小的变化,几十年生活发生的变化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以前,40岁的萨代提一直在乌恰县乌鲁克恰提乡卓尤勒干苏村过着放牧生活。“那时只能烧柴火,放牧的收入只能勉强维持生活。”萨代提说。2016年,受益于牧民定居工程,萨代提一家4口住进了县城的82平方米新居,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新房子有取暖,地暖、天然气、自来水,什么都有。”萨代提高兴地说。

牧民定居工程见到了实实在在的成效,传统游牧方式向现代定居畜牧开始转变,牧民生产方式发生了变化,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党的政策好,让我们牧民搬进了县城,住进了定居房,开拓了眼界。只要肯吃苦,跟着党走,日子肯定会越过越好。”萨代提对未来充满信心。

今天的乌恰县,紧抓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机遇,依托两个园区、两个口岸,借助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按照“城园结合、融合发展”的理念,培育壮大能源资源开发、进出口产品加工、仓储物流商贸三大产业,将乌恰建成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商贸物流驿站、进出口产品加工制造基地、跨境结算的金融服务窗口、优势资源转换的重点区域、国际能源大通道、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中转站、向西开放桥头堡、沿边开发开放的智能口岸城市。

70年间,在全县各族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下,乌恰县先后荣获了全国双拥模范县、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自治区创先争优先进县、优秀平安县、爱民固边模范县、综合治理先进县、劳务输出先进县、招商引资先进县、科技进步先进县、植树造林先进县、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天山杯”优秀县城、文明县、卫生县城等多项殊荣,涌现出全国劳模、十六大、十七大代表、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吴登云,全国“十大杰出母亲”、全国国防教育先进个人、自治区双拥模范、“感动新疆十大人物”之一的布茹玛汗·毛勒朵,全国劳模霍加·哈孜等一大批模范典型人物。2019年7月,乌恰县顺利通过了脱贫摘帽国家验收,全县呈现出社会安定和谐、经济快速发展、边防安全巩固、人民安居乐业的大好局面。新时代,乌恰县各族人民正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顽强的拼搏,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维护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大局,接续奋斗。


内容时间:2019-09-07

相关资源

下载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公告|帮助中心|咨询建议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甲29号院3号楼华龙大厦A/B座13层、15层 | 邮编:100029

联系人:王老师 | 电话:400-0086-695 | E-mail:database@ssap.cn | QQ:2475522410 | 您当前的IP是:

版权所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京ICP备06036494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213号 新出网证(京)字094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0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