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减贫成绩
宁夏泾源:产业助脱贫 生态走在前
作者:   发布时间:2020-02-08  编辑:陈亚丰

清明过后,一场春雨下在了宁夏泾源县的大地上。雨后的泾源,春和景明。一条泾河,清澈见底;泾河两岸,绿树成荫。

泾源县位于宁夏南端,是西海固地区的深度贫困县之一。截至2018年底,泾源县84个贫困村全部出列,累计减贫7624户32910人,剩余259户794人因病、因残、因灾等原因尚未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73%,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736.2元。

既要脱贫攻坚,又要生态建设,泾源县一手抓、两不误。从泥土里长出的产业,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带动了经济的循环发展;脱贫攻坚与生态建设相结合,种出了风景、种出了产业、种出了财富;将生态建设融入乡村积分卡制度,趟出了一条基层社会治理的新路子。

扶贫车间 就地取材助脱贫

“以前,只能抛家舍业,去外地打工。现在,家门口就能边打工挣钱,边照顾家里的老人。”看着眼前运转的机器,一袋一袋的有机肥“诞生”了,泾源县兴盛乡的村民金永江告诉记者,以前当地企业少,岗位更少,找工作并不容易。

2017年,泾源县为了拓宽贫困群众的增收渠道,破解县内劳务移民和农村贫困群众创业就业难题,创办了文化旅游、有机肥加工、手工编织、产品加工等扶贫车间,让贫困群众“离土不离乡、就业不离家”,实现了务工、顾家两不误的梦想。

就业后的老百姓,生活有了保障。金永江当上了装料工,月收入4000元;兴盛乡永丰村的徐丽成了纺织服装公司的工人,基本工资1000元,拿计件工资;今年61岁的沙元奎,成为了六盘山牧业公司的工人,月收入3000元;42岁的饲养员童柳柳,每月收入4000元……无数的贫困户走上了工作岗位,凭辛勤劳动拿上了工资。

截至目前,泾源县依托美丽乡村建设和特色优势产业,已建成扶贫车间14个,已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600余人。“2019年,泾源县将再建设14个扶贫车间。”泾源县县长马威虎说,车间建成后,将进一步增加群众的经济收入。

记者走访中发现,泾源县的扶贫车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地取材。据介绍,泾源县通过盘活闲置土地、校舍、旧村部等集体财产,将集体资产量化折股到户到人,以自营、合作、承包等经营方式创办扶贫车间。“投资少、见效快。”泾河镇龙潭村村主任冶义哈说,此举有效激活了沉睡资金,盘活了农村闲置资产,增加了农民财产性收益。

“扶贫车间,不搞大拆大建。”泾源县委书记张立君说,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因地制宜做好脱贫攻坚与生态建设,是泾源县党员干部群众达成的共识。

生态立县 种出财富乡村美

“这是屋前的杏树、那是屋后果树、那是菜园子,墙上还有爬山虎……”看着自家的房子变成了“风景”,兴盛乡新旗村的村民马四虎特别兴奋。泾源县在实施“一家二园三棵树”的“123”工程,老百姓家家果园有果树,户户菜园有菜棚。

走在硬化后的乡村小道上,眼前的农户院落栉次鳞比,干净整洁,庭前有花,屋后有树。这样的场景,不只是新旗村是这番美景,而是整个泾源县如此。据泾源县副县长李刚介绍,泾源县落实了以六盘山生态屏障为主的“一屏”造林16万亩、田园综合体15公里800亩、林草产业14.61万亩。截至目前,泾源县森林覆盖率达到50.01%。

泾源县既种生态林,又种经济林。“龙潭村主要种云杉、油松、樟子松……”冶义哈扳着指头数起了村里的苗木产业种植情况。

企业引领,农户参与。“我们引进了一批辽宁、内蒙、陕西的企业来泾源投资建设经济林。”李刚说,发挥企业的引领作用,逐步引导群众调优苗木结构,发展和培育既能提高经济收入又能满足市场需求的新品种。

据了解,企业栽植的,由企业提供苗木,成立土地合作社,流转农户土地示范带动;群众栽植的,政府提供苗木、按照谁“谁栽植、谁管护、谁受益”的原则,实行企业订单回购,群众受益。“我们种的树,有人收,放心着呢。”冶义哈说。

苗木产业已成为泾源县的主导产业之一。泾源县已连续三年造林31.8万亩,供苗的建档立卡户户均收入1万元以上。年均外销苗木3000万株以上,实现销售收入3亿多元。

“泾源种树,种出了风景、种出了产业、种出了财富。”张立君说,富了农民,美了农村。

积分积德 社会治理新途径

机具摆放整齐、菜园修葺一新、庭前干净整洁、屋内茶几明亮……近日,记者在泾源县兴盛乡新旗村,犹如到了世外桃源。这个宁静祥和、干净卫生、团结友好的村落,让人怎么也想不到,几年前是一个环境卫生脏乱差,村民等靠要思想严重、参加公益活动不积极,乡村治理涣散的村子。

“之前经常有人为家庭小事闹矛盾。”新旗村团委书记于彩虹告诉记者,几年前,想在这个村子开展工作并非易事。

为了解决村子里的问题,泾源县新旗村创立了乡村治理积分卡制度。围绕“乡村振兴”的5个方面,结合乡村实际细化内容、量化指标,设置赋分项56项,其中积分项52项、扣分项36项,特殊奖励7项。“我们还设立了评议小组。”于彩虹说,小组负责积分评比事宜,每周五逐户检查群众床炕衣被、室内院落、房前屋后的卫生评比并积分,于每月25日的民主议政日公布积分。

“考评引起了正向激励。”于彩虹说,老百姓开始重视卫生和发展产业了。为了进一步激励老百姓接受新风良俗,让村规民约有价值,新旗村积极推行乡村治理积分卡制度,建设爱心公益超市。“献一份爱心,获得1个积分,等于1元人民币。”新旗村爱心超市负责人于永波说,有了积分制,老百姓争先恐后干好事、攒积分。

正在用积分兑换日用品的于灵芝,用新近攒得积分换了一个小菜篮。“现在村子干净了,看着也顺眼。走在村里,特别舒服,感觉村里的人都大变样了。”于灵芝笑着说。

通过爱心公益积分形式,使村民养成了爱生产、爱卫生、爱清洁、爱新风的良好习惯。“积分卡制度提高了群众乡村治理的参与度,引导了民风向善,促进了社会和谐,强化了基层治理,助推了乡村振兴,我们计划2019年在全县各村全面推广积分卡制度。”泾源县委书记张立君说。


内容时间:2019-12-30

相关资源

下载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公告|帮助中心|咨询建议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甲29号院3号楼华龙大厦A/B座13层、15层 | 邮编:100029

联系人:王老师 | 电话:400-0086-695 | E-mail:database@ssap.cn | QQ:2475522410 | 您当前的IP是:

版权所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京ICP备06036494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213号 新出网证(京)字094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0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