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减贫成绩
“扶贫义工”——记省建工集团驻流坑村原第一书记杨细芬
作者:   发布时间:2019-12-28  编辑:曹亮亮

看到杨细芬的身影,听着他讲述从南昌坐4个多小时班车辗转来到乐安县流坑村扶贫的故事,让人不由得想起电影《可可西里》中保护藏羚羊的巡山队——在平凡中奉献,用真情去坚守。

去年的9月30日,当省建工集团的扶贫“大部队”整体撤出流坑村时,在当地干部群众的极力挽留下,省建工集团驻流坑的扶贫干部杨细芬留了下来。如今,大部队撤出了近一年,67岁的杨细芬依然坚守在流坑村,为流坑村的精准扶贫和发展忙碌着。

“第一书记” 担当里有情怀

2018年9月14日,时任省建工集团驻流坑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的杨细芬收到不再定点帮扶流坑村有关事项的函,这对他来说,感觉就像炸弹爆炸一样突然。

这是省委组织部、省扶贫办根据全省脱贫攻坚实际,对省建工集团定点帮扶工作做出的调整,撤出的时限2018年的9月30日。

“还有两天,省建工集团扶贫工作组的二位同志就要撤回单位去了,我因为是第一书记,县委组织部还没有任命流坑的第一书记,故还不能走……”虽然没有同时撤,但省建工集团给杨细芬的最后撤出期限是2018年10月25日。

“近几天,县、镇、局主要领导和村里的干部、百姓分别找到我,让我不要走,说要找我单位的负责人沟通,一定把我留下来。我是2017年5月18日进驻流坑村的,在流坑扶贫工作一年多来,和所有扶贫干部及流坑的老百姓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和友谊,流坑没有脱贫,我也不愿意离开。”在脱贫攻坚最为关键的时刻,杨细芬在日记中表露了对流坑群众的不舍。

为了留住“杨书记”,在我县县委主要领导与省建工集团高层沟通的基础上,牛田镇纪检书记黄勇等人还先后两次驱车赶到南昌,带着锦旗和牛田镇政府的借用函到省建工集团,挽留杨细芬。看到地方政府的诚意,省建工集团同意将杨细芬借用到流坑,但要求不再担任“第一书记”。

“杨书记是整个流坑帮扶队伍中带动作用最大的榜样。”对与他相处了两年多的杨细芬,黄勇如此评价。

流坑既是个千年古村,也是“十三五”省级贫困村,辖4个自然村、30个村小组、1311户5677人,有贫困户370户、贫困人口1575人。为了攻下流坑这座贫困的“堡垒”,省建工集团、抚州市城投公司、乐安县公安局、流坑管理局等4家单位各派驻1支连心小分队,汇聚了省、市、县、乡、村五级帮扶干部141人。

但流坑的人口之多、贫困户之多、矛盾之多、工作困难之大,超出了有多年党务工作经验的杨细芬的想像。面对超乎想像的困难,杨细芬没有灰心,而是尽可能地把自己与流坑的村民和其他扶贫力量完全融入在一起。他特意买了一部电动车,穿行于流坑的田间和小巷,上门上户了解贫困户的情况,用较短的时间掌握村里的基本情况和建档立卡贫困户家里的人员结构、经济收入、住房条件、致贫原因和脱贫“瓶颈”,为精准识别、精准扶贫、分户施策提供了依据。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杨细芬做事细心而认真,他白天开会、走访,接待来访的群众。晚上,梳理走访情况、记录帮扶心得和重要的扶贫政策。到流坑两年多,他记下了厚厚的3本扶贫日记,为他密切联系群众、推进精准扶贫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荣誉村民” 平凡中显初心

工作中,杨细芬喜欢把流坑称为“我们流坑”。其实,从驻村的第一天起,杨细芬就把自己当作流坑的一员。贫困群众的冷暖,他始终装在心里,帮在实处。

65岁的董文明身患尿毒症,每个月要到县城透析8次。儿子离异在外打工,儿媳妇对家庭绝望离家出走多年未归,留下两个还在读书的孙子在家。屋漏偏逢连夜雨,2017年6月初,董文明12岁的孙子董伟平查出患噬血细胞综合症和败血症。

“孩子的治疗不能耽误,要尽快送到大医院,有困难,还有我们这些扶贫干部,还有党和政府一起来面对。”当得知董文明夫妇想放弃对孙子的治疗时,杨细芬第一时间来到董文明家,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尽快送孩子去省儿童医院医治。孩子住院期间,杨细芬利用休息的时间多次到医院看望,并与主治医生联系,向院方反映其家庭的实际困难,请求院方给予方便,并及时向省建工集团领导汇报,提出给予帮助的建议。集团公司总经理周才柬高度重视,特意赶到流坑看望小伟平,并送上1万元救助款,周才柬个人还送上了2000元慰问金。村委会又给他家评了2个低保。

贫困户董福贤家的房子被台风刮倒了一边,杨细芬得知后立即赶到他家,并争取到省建工集团救助资金1万元,给他修缮房子。董福贤提出想做水酒生意但资金不足,杨细芬得知后,与村干部一起,帮助他申请到了5万元的产业扶贫贷款。此外,像董小华15岁的女儿突发脑膜炎重病,董龙生想养牛却不懂技术,大病户董桔良、董小云医疗费报销时间过长,周玉金的孙女、周童阳的女儿教育补贴不到位,董接祥求助办理医疗救助手续等问题,杨细芬带着帮扶干部像兄弟一般第一时间出现,及时与相关部门联系,使他们的问题很快得到解决。

“只有产业发展起来了,才能带动大部分贫困户脱贫。”关系流坑发展的民生事业和扶贫产业,也是杨细芬着力的重点。

近年来,流坑村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蚕桑、养蜂、养牛、养鸭等产业的成长。但这些产业规模小、带动力不强。为此,他多次深入村里进行摸底,广泛征求村里党员、在外务工人员、来流坑的专家学者的意见。村里不少群众想参与养牛,他就领着村民到万崇镇和进贤县实地考察,穿山越岭为养牛场的选址而奔波。流坑村的眼镜加工产业初具规模,杨细芬和市城投公司驻流坑村“连心小分队”队长何少伟一起,共争取省建工集团、市城投公司投入援建资金300多万元,在流坑新村建起了一座总面积1996平方米的扶贫工厂,让眼镜加工产业做大做强,增强产业带动就业的能力。

老百姓对村里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的问题反映强烈,杨细芬就积极争取省建工集团党委的支持,投入180万元修建了坝洲水渠、周家水渠、武当阁水渠、一座小桥和一座“风雨亭”,彻底解决了1000多亩农田的灌溉问题,让400多户村民受益。村民强烈反映,古村晚上没有路灯,出行很不方便。杨细芬就积极向县有关领导和流坑管理局反映,路灯很快得到解决。村里92位村民申请低保,杨细芬就与驻村连心小分队、村两委干部深入到村民家中,户户调查了解,并组织召开了两次流坑村低保评议会,投票通过了41人的低保申请,在流坑群众中树立了扶贫干部公正、公平的形象……

2019年春节过后,乐安的精准扶贫工作以“零漏评、零错退、满意度95%以上”的好成绩顺利地通过了省检。聘期已满的杨细芬又面临着是走还是留的选择。

当地的干部群众为把杨细芬留下来,同时感谢杨细芬等帮扶干部对流坑村所作出的贡献,今年4月,流坑村委会授予杨细芬等10位驻村帮扶干部为“荣誉村民”。这在流坑村的历史上是第一次。

“扶贫义工” 奉献中展作为

今年夏天,乐安县顺利地迎接了贫困县退出抽查,流坑村已有345户1479人摆脱了贫困,摘掉了“穷帽”,贫困发生率降至2%以下。考虑到家中上有老下有小,且父亲身体不佳、母亲双目失明,杨细芬决定回乡尽做儿子的责任。

听说“杨书记”要离开流坑,不少流坑村民赶到村委会,董小华、董泽富等村民还特意制作了锦旗,请求杨细芬留下。

“杨书记,留下来吧”,这是流坑村民的共同心愿,也是黄勇等各级帮扶干部的共同心声。为了把杨细芬留下,7月28日,黄勇与几位帮扶干部驱车来到杨细芬老家进贤县,看望他年近90旬的父母,并征求二老的意见。面对远道而来的干部,两位年近九旬的老党员动情地对儿子说,“如果地方政府确实需要,能为流坑的脱贫再尽一份力,家里的事你就放心吧。”

当天,杨细芬带着百姓的期盼和父亲的嘱托,再次扎进了让他牵挂和不舍的流坑村。

如今的流坑,乌江水清人欢唱,龙湖波碧映初心。在位于流坑新村一角的扶贫工厂,创业青年董云告诉记者,他的企业年加工200余万副眼镜,全部出口,解决当地就业30多人,其中贫困群众16人。走进村头的董文明家,“杨爷爷好!”病情稳定的董伟平见到杨细芬来了,笑着打招呼。患肾病的非贫困户董小强,自从纳入低保后,看病的报销比例提高了,家里的经济负担有所减轻。平时,他在村里打点零工,妻子刘财英专心经营着南货店。“当初申请低保也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没想到真实现了。杨书记实事求是,工作很到位!”刘财英告诉记者。

两年多的驻村帮扶,杨细芬从当初人生地不熟,语言交流都存在障碍,到现在,无论他走进哪条街巷,遇到的男女老少都会热情地走过来与他打招呼、聊家常、说变化。“董杨一家亲,我也是流坑人。”杨细芬笑着解释说。

眼下,杨细芬在流坑还面临着两项迫切需要推进的工作,一是村委会主任补选、村党支部书记选举,另一件是低保整顿和评议。这两件大事,经过杨细芬等各级干部的努力,都在有序推进。记者行走在流坑村中看到,配合创建5A级景区,流坑村的景区公路、生活污水处理管网、民清古街改造、精品民宿建设、文保单位维修等项目正如火如荼地进行。龙湖旁的老村委会内,安置在里面居住的五保老人其乐融融地坐在一起,摇着蒲扇乘凉聊天;古巷人家,不见了打牌的身影,听不到吵闹的声音,迎面走来的村民,脸上多了一份自信和微笑。在党的精准扶贫政策下,千年古村流坑,正以新的姿态、新的形象、新的活力,展露在世人面前。 


内容时间:2019-09-03

相关资源

下载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公告|帮助中心|咨询建议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甲29号院3号楼华龙大厦A/B座13层、15层 | 邮编:100029

联系人:王老师 | 电话:400-0086-695 | E-mail:database@ssap.cn | QQ:2475522410 | 您当前的IP是:

版权所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京ICP备06036494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213号 新出网证(京)字094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0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