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讯(记者/傅鹏)1月14日,“脱贫攻坚看贵州 网络媒体走转改”主题采访活动来到铜仁市江口县。在巍峨高耸的梵净山下,在蜿蜒流淌的太平河边,当地政府综合实施交通扶贫、金融扶贫、旅游扶贫等政策方针,走出了江口县独具特色的脱贫之路。
从“只见大哥不见嫂”到“寨沙模式”
江口县太平镇寨沙侗寨位于梵净山脚下,文化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记者一下车就被当地的美景所吸引,整个寨沙侗寨村容整洁,民居分布错落有致,而谁能想到在几年前,寨沙侗寨还是国家级贫困村,人均收入不足1000元,当地居民只能外出打工或到梵净山上抬滑竿为生,因为贫苦当地女子多数外嫁,当地流传着“青山绿水好地方,只见大哥不见嫂”的说法。
针对这一情况,2011年开始,江口县利用寨沙侗寨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文化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将当地76侗家民楼重建,建成100多亩的侗寨新村,通过旅游扶贫的方式带动山区群众致富。此外,江口县争取到国家开发银行、农业银行等金融部门的支持,建立了“群众贷款,政府担保,银行放贷,政府贴息”的金融扶贫模式。
当地“侗家驿站”的老板娘杨元菊告诉记者,她们家在2012年通过该政策贷款了13万元重建了自家的房屋,因为当地大力发展旅游业,游客很多,他们家一年就还清了贷款,现在每年收入能达到30万。他们家曾经去过广州打工,羡慕别人有手机,没想到现在自己的孩子都有手机了。当记者问还想再去广州务工么,杨元菊笑着说:“不去广州了,游客都把钱送到家门口了。”
2015年,寨沙侗寨全年接待游客84.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93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0年的不足1000元增长到2.8万元,全寨76户人家全部实现脱贫。
“梵天净土朝圣道”:意外火了臭豆腐
2015年9月铜仁市重点建设的梵净山如意大道终于通车,与此同时,大道附近八闹沟的陈港的农家乐生意日益兴旺,凭借祖传手艺,陈港家产的当地特色美食江口臭豆腐也渐渐火爆起来。如今,来梵净山旅游的很多游客都会慕名而来,陈港家高峰期一天会有近80桌游客来就餐。
在如意大道通车前,陈港家臭豆腐只是做给自家人吃,偶尔会挑出去卖,通车后,随着游客越来越多,陈港年收入就从之前的一万多提高到如今的十几万。当地交通局局长候云告诉记者,通车后,10月到12月的游客量就达到了111万人次,超过了前9月的538万人次,公路沿线新增农家乐52户,带动就业670余人,沿线5个村,共有贫困户318户,580人,利用该路修通后的交通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大棚西瓜、草莓采摘等产业,目前已实现了37户,138人脱贫致富。
足不出户 电商扶贫助力人才回归
多年来,由于欠发达、欠开发,江口县丰富的资源多年来处在“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尴尬境地。与此同时,江口县一直面临着广大青壮年纷纷外出,大量土地闲置的问题。为此,江门县把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作为解决村民“卖难卖贱”问题、召唤人才回归的重要手段。
江口县联合中国邮政、中国供销、为米网、阿里巴巴等单位打造了农村电商“国家队”,不仅建立了电商平台,解决了村民买卖问题,还帮助村民办理缴纳电费、购买农资等业务,发挥了代购、代收、代缴三大功能。江口邮政总经理何飞告诉记者,通过与多家单位的合作,加入该平台的经营户,不仅可以得到5万元的贷款,还专门配有扶贫经理全程指导村民致富,利用大数据实现精准扶贫,实现“同步小康”。
目前,江口县已经建成了58个站点,让广大村民足不出户就能买到物美价廉的生活生产用品,58个站点每个月为老百姓代买金额达400万元以上,节约40多万的购物成本。此外,2015年江口县通过发展农村电商引来2500多名在外创业就业的有识青年报名回乡发展电商产业,其中有150余人通过考核。
内容时间:2016-03-30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甲29号院3号楼华龙大厦A/B座13层、15层 | 邮编:100029
联系人:王老师 | 电话:400-0086-695 | E-mail:database@ssap.cn | QQ:2475522410 | 您当前的IP是:
版权所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京ICP备06036494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213号 新出网证(京)字094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0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