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网络事件是社会热点问题在互联网上的集中反映。在风险社会和网络社会的双重背景下,事件本身的冲击性、爆发性被放大,形成舆论焦点。网络事件的爆发是矛盾积累的结果,同时也是风险的释放。如果应对得当、公道彰显,这种释放并不是坏事;若不顾事件本来的是非曲直,采取堵、捂、压的方式,让集体为个体行为埋单,则必然造成事态的扩大。网络事件虽然有非理性因素,但大都不涉及社会的核心...
网络公共事件并非网络挑动起来的事件,而是现实问题在互联网上的反映。社会矛盾的凸显是主因,网络的扩散性、聚集性是助缘。突发事件点燃了社会情绪,在网络上迅速形成爆炸点,这是网络公共事件的形成轨迹。一方面是社会矛盾的凸显、社会风险上升;另一方面是自主性、平等性的网络公共空间的形成,在这种情况下,网络公共事件的舆情变异也就成为必然。还原事件的是非曲直,是平息事件、化...
2019年河南网络舆情事件呈现以下特点:网络舆情爆发的强度和烈度下降,涉官事件较多,拆迁恶性极端事件依旧存在,官方为官员个体买单的现象消失。从网络舆情事件中可以看到,网络舆论趋于理性,政府处置突发事件的公信力有所提升,但同时也折射出一些需要注意的新问题。提升网络舆情应对能力,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没有真心解决问题的态度,监测、预警、应对预案都只能是纸上谈...
从2017年网络舆情事件中可以看到,网络舆论环境近年来出现了新变化:网络舆情趋于理性,但也出现了麻木现象;网络舆情呈现热点更热、一般性话题“瞬间即逝”的现象;地方政府和部门舆情应对水平整体提升,但治理理念仍未树立;“舆论倒逼”效力减退,但常态化的网络监督机制并未形成。在网络舆论环境治理的问题上,不存在只能管理而不能被管的主体,也不存在只能被管而不能管理的客体...
通过对2007~2014年50起河南省网络群体性事件统计分析发现,自2009年以来河南省网络群体性事件始终处于多发、高发状态,主要涉及政治生活和社会安全两大领域,反映的突出问题有地方政府决策不当、职能部门越位和缺位、工作人员言行失范、公安机关和干警知法犯法等。有效治理网络群体性事件,需减少“次生”和“再生”灾害,提高应急处置的科学性,加强管理和扬长避短。
2021年河南网络舆情热点频出,呈现出新冠肺炎疫情和网络舆情伴生、重大突发舆情事件持续引发舆论关注、传统文化频频出圈、公众诉求越发频繁地诉诸网络空间等重要表现特征。整体上看,年度舆情总体态势平稳向好发展,同时随着网络舆论生态的深刻变革,网络舆情风险增加,网上网下舆情界限逐渐消解,舆情治理在新形势下或面临着更为艰巨的挑战。这就需要公共管理部门以大数据算法技术的...
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意见领袖”日渐崛起。网络意见领袖发挥着信源功能、分析与阐释功能、示范及引导功能及网络动员功能。其在舆论的不同阶段,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在舆论萌芽期会聚舆论,在舆论扩散期放大舆论,在舆论高潮期起到深化舆论的功能。国外特别重视发挥意见领袖的积极功能,在政治竞选,公共政策制定、推行及政府日常管理中都积极引入意见领袖,缓解舆情。因此,我国应重视网络...
本章列举了2016年度残障十大权利事件。
资源分类
检索历史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