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排序: 相关度| 出版时间| 更新时间 检索词:舆情变异     检索到  464  条相关信息

涉法涉警类舆情是党和政府以及公众最为关注的领域之一,2010年涉法涉警类舆情中,公安机关舆情频出,法院舆情数量同比有所降低。粗暴执法类舆情高发,司法审判类舆情同比有所下降;发生地域更加集中,湖南、浙江、河南涉法涉警舆情较多;网络媒体首次曝光涉法涉警类频率较高,但报纸依然是首发媒体的主阵地。2010年,此类舆情事件尽管部分公检法等部门的舆情应对能力表现甚为突出...

作者:刘锐 出版时间:2011年07月

2010年,中国的企业舆情事件纷繁复杂。其中,制造业、信息产业以及与社会民生联系紧密的行业备受关注;引发危机的原因主要是涉嫌违法违规操作、产品质量问题等;企业舆情集中于民企、经济发达地域,2010年上半年舆情高发;企业舆情具有周期性,上市公司舆情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总体来看,2010年企业的舆情应对能力仍亟待提高。

作者:马有明 出版时间:2011年07月

2010年,公共卫生、企业财经、灾害事故类舆情频出,社会民生、涉法涉警类舆情持续高发;个人舆情成为社会舆情领域的新焦点;整体舆情传播时效性有所提高;新媒体曝光率居高不下,传统媒体权威依旧,微博异军突起;意见领袖越来越多地介入舆情热点事件;网络动员逐渐升温;互联网在公民表达中的作用更加凸显,“网络问政”越来越多地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然而,2010年应对主体的舆...

作者:马有明 出版时间:2011年07月

2010年,影响较大的个人舆情事件中,官员、明星舆情所占比例最大;言行不当、违法犯罪类舆情高发;首次曝光媒介中,网络新闻曝光比重最高,微博上升最为迅速;传播时效较2009年有所提高;大多数个人舆情事件都有干预行为,且应对手段、方式多样;四成左右个人舆情事件在事发后3天内、首次曝光1天内实施干预;近半数舆情在1个月以内消退。

作者:刘锐 叶伟祺 高云微 贺丹 孙黎 出版时间:2011年07月

《网络舆情:社会学的阐释》一书是描述和分析网络舆情怎样产生和发展,其过程和结构又呈现何种形态,影响网络舆情的社会、政治、文化基础是什么,以及网络舆情建设需要关注哪些领域和实践策略的一项研究成果。

作者:张春华 出版时间:2012年10月

2010年度食品安全类舆情事件表现出较高舆情关注度。纵观本年度案例,原料类产品、企业产品两类容易引爆舆情;随着消费者维护权益的意识增强,消费者维权引起的事件增多;行业“潜规则”往往容易成为公众质疑的焦点。从舆情应对来看,企业和政府部门应对大多较为及时,表现出较强的研判能力。但相关部门“迷雾”执法、相互推诿难消公众疑惑。高层部门和领导的关注与重视促进问题解决。

作者:宫玉斐 出版时间:2011年07月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各地城市化进程大力推进,动拆迁日益成为舆论的焦点。2010年动拆迁舆情频发,并呈现出一些新特点:民众媒介运用意识明显增强;舆情事件后续关注点不断爆发;新媒体间接导控传统媒体报道点。未来我国动拆迁工作,需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建立健全有效法律机制;依法拆迁,严格执法;加强与当事人的沟通;政府长期规划,拆迁补偿方式多元...

作者:高云微 陶婧 郝希群 出版时间:2011年07月

2010年中国交通事业发展迅速,交通舆情也出现了许多新的热点。火车票实名制试行、铁道部新规定“非动车迟到车票将作废”、“醉驾入罪”等都引发舆论强烈关注;“被高铁”事件、广州公共交通工具免费事件、出租车停运事件等交通领域舆情事件,也都曾是舆论关注的焦点。

作者:梁俊民 出版时间:2011年07月
序号 标题 作者 出版时间 阅读/下载
首页上页123456...下页尾页  跳转到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