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排序: 相关度| 出版时间| 更新时间 检索词:流动制度     检索到  41768  条相关信息
报告

流动

城市化是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的过程。城市化的程度与农村流动人口和城市的融合程度、融合领域、融合层次紧密相关。现代化是指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这个过程对于欧美国家而言是内源的、渐进的,对很多发展中国家而言则是被动的、激进的。改革开放后,以“离土不离乡”为模式的乡镇企业展示了既无空间位置上的移动,又无人员的整体性重组的独特的乡村工业化道路,...

作者:李勇 刘国翰 出版时间:2016年12月

文章主要介绍了1995~2005年中国流动妇女的状况。首先,作者详细地列明了研究框架,接着,作者对重点人群——流动妇女作了精确的定义。识别出重点人群的主要特征以后, 文章从过程、影响因素、存在问题三个角度分析这一人群的境况和问题,涉及关于经济、政治参与、暴力等重要议题的研究。文章最后对流动妇女的状况作了预测。

作者:谭深 出版时间:2006年03月

本章探讨西方国家对流动劳动力的制度规范,并对其进行评价。由于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需要,西方也出现了劳动力流动现象。西方制度在规范流动劳动力的市场行为方面,重视个人才能与市场流通机制,重视个人的迁徙权利与市场自由竞争的作用。西方国家在劳动力市场形成之初,就没有身份区分。因此,在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一直不存在二元制度问题。发达国家也很重视流动劳动力的培训教育,为现代...

作者:虞新胜 出版时间:2018年07月

本文对我国改革发展基本过程及其对农民子女社会流动的机会结构的可能影响进行历史性的、探讨性的描述和概括。本文强调改革过程中政治分层体制的废除、现代教育体制的建立、教育市场化改革、经济的发展、企业管理体制改革、劳动合同制实行以及劳动力市场分割、大城市发展、人口计划生育政策等体制与制度变革对农民子女社会分化和流动机会的影响,特别强调非均衡改革过程对农民子女职业非农...

作者:李丁 出版时间:2017年05月

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将国际准则、国际框架、国际指标等话语体系引入中国,全面影响了中国妇女的生活。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等因素的驱动下,我国妇女的就业渠道得以拓宽,特别是农村妇女的就业途径、方式和流动模式更加多样化。20世纪90年代初期,农村女性流动人口主要是以“打工妹”的身份出现,主要就职于几个经济特区的出口加工业,年轻、未婚、打工...

作者:韩嘉玲 张妍 出版时间:2015年11月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信息流动中的增量民主。首先,介绍了为什么信息需要自由流动。其次,介绍了增量民主的概念。最后,介绍了我国政府新闻发布制度

作者:贺文发 出版时间:2006年02月

1979年开始的我国农村第一步改革,即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与推广,实质上就是农村土地制度,尤其是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但是1984年以前,理论界对第一步改革讨论的角度或侧重点并不是土地制度,而是农业经营体制或方式的变革。而明确、深入地讨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问题,大体上是从1985年开始。因而,土地制度改革基本上被看作是农村第二步改革讨论的主要组成部分。本文就19...

作者:曲福田 出版时间:1993年06月

土地是解决农村问题的核心,“农村改革是从调整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开启的”。农村土地制度扮演着协调土地与农民关系的媒介角色,不仅直接关系到农业的生产经营状态,更牵涉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格局。新中国成立70年来,学术界围绕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变迁发展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本文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农村土地制度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在宏观层面主要是对农村土地制度的变迁历程...

作者:蒋永穆 王瑞 豆小磊 邓有根 刘润秋 卢洋 出版时间:2019年12月
序号 标题 作者 出版时间 阅读/下载
首页上页123456...下页尾页  跳转到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