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本文对可能影响农民子女出路的其他宏观过程与因素进行简单探讨,对研究的不足进行自我批评,并为后续研究提供启发和方向。
本文对农民子女职业非农化的模式与机制,获得具体非农职业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越年轻的农民子女职业非农化的水平越高。在最年轻的农民子女队列中从事过非农职业的比例接近100%。从时期来看,职业非农化的水平在1960年代中期到1980年代中期并无显著变化,1980年代中期后才逐步上升。职业非农化有着特定的年龄模式,成年早期是农民子女职业非农化的高峰时期,...
本文试图扩展社会地位的测量方式,将职业地位与市民地位综合起来作为社会地位的指标,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对这种综合的社会地位的获得过程进行探索。分析结果表明,家庭社会地位在农民子女社会地位获得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影响,教育在其中起到重要的中介作用,通过后者传递的影响占到前者总影响的20%到30%。
本文从初职单位性质、现职单位性质、现职雇用类型、非农户籍获得四个方面对农民子女“市民地位”获得与分化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农民子女的市民化水平远远滞后于职业非农化水平,非正规就业是他们实现职业非农化的主要形式。实现了职业非农化的农民子女半数在个体私营单位工作,三分之一以上属于自雇劳动者,有固定职业且签订合同的比例不足20%。在户籍非农化方面更令人失望,1...
本书将农民子女的城市化过程分解为职业非农化和身份市民化两个部分,利用抽样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近几十年来中国社会的职业流动模式与水平,阐述了农民在其中的位置与机会结构。在此基础上,具体分析了农民子女获得非农职业、体制内就业机会、城市户籍以及综合社会地位的机制与队列变迁。结果表明,中国社会系统的开放性在国际上处于较高水平。1980年代以后,农民子女职业非农化的障碍...
20世纪是中国农村发生重要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的时代。尤其是1940年代末以来,土地改革、集体经济制度建立和承包责任制的实行直接对民众的生存环境带来变化。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冀南地区(主要是河北省磁县)农民家庭人口状况,并发掘相关档案资料,拟对20世纪几个主要时期以及其重要社会变革前后冀南农民家庭子女数量的变动历程作一纵向考察和比较,以便对当代中国人口转变有具体...
本文对我国改革发展基本过程及其对农民子女社会流动的机会结构的可能影响进行历史性的、探讨性的描述和概括。本文强调改革过程中政治分层体制的废除、现代教育体制的建立、教育市场化改革、经济的发展、企业管理体制改革、劳动合同制实行以及劳动力市场分割、大城市发展、人口计划生育政策等体制与制度变革对农民子女社会分化和流动机会的影响,特别强调非均衡改革过程对农民子女职业非农...
资源分类
检索历史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