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孤儿的健康成长历来受到党和政府以及各方社会人士的关注。近年来,我国的孤儿福利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孤儿的基本生活状况也有所改善。但从整体上看,孤儿的保障体系和水平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一方面,虽然政府不断加大对孤儿的救助力度,但仍有超过三成孤儿没有得到经常性的制度救助;另一方面,现有制度的救助对象限制在失去父母(死亡或失踪)的孤儿范围内,没有将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纳入...
基于第一次中国孤儿排查和全国10省(直辖市、自治区)的15个县(市、区)的深度调查结果,本书对中国孤儿群体的生存和成长状况、中国的孤儿救助和照料制度进行了深入研究。这项研究发现,中国孤儿主要生活在他们原来的社区,依靠亲属照料和抚养。亲属家庭网络为孤儿提供了亲情照顾,负担了主要的生活费用。在57.3万名孤儿中,接近总数的1/3没有从国家得到经常性的制度救助。很...
本章研究的目的是对少数民族区域孤儿的生活状态和孤儿救助制度进行详细的考察和分析,发现少数民族孤儿抚养方式的特征,明确国家和家庭在孤儿救助中各自的作用和分工,以及找出目前孤儿救助制度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问题的原因以及解决问题的路径,以期为国家制定针对孤儿的社会保护政策提供实证基础。
在孤儿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在全国建立健全之际,孤儿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的覆盖面,即“保障对象”成为制度建设中的一个难点问题。在保障对象中,失去父母或生父母查找不到的儿童,外延清楚,容易鉴定,得到基本生活保障待遇的问题不大。但是,其他类型的失怙儿童,特别是父母仍然在世,但“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的生活保障问题,成为制度建设的难点。本项目专门对此进行研究,以期厘清思路,切实...
中国孤儿保护制度主要基于儿童在父系血缘家庭内的亲属权。虽然这种儿童保护制度为孤儿在社区和家庭环境内成长提供了条件,但是,它不能对所有的儿童提供一视同仁的支持和满足儿童成长的所有需要。因此,中国的儿童保护制度迫切需要根本性的转变,即从基于亲权保护的制度向基于公民权利的制度转变。
本报告系统考察了贵州省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救助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针对相关问题提出相应的救助对策措施。研究表明,从成因来看,父母“一方死亡,一方另嫁”、“一方死亡,一方失踪”、“父母一方服刑”是形成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的主要因素,其中“一方死亡,一方另嫁”占比最高,达50%以上。在对此类儿童进行救助过程中,由于其异于孤儿的属性,存在发现滞后,信息采集困难;法律法规欠...
艾滋孤儿的需求满足受社会支持与污名两方面因素的影响。社会支持与污名是因,需求满足是果,这两大因素从正负两个方面对个体的需求满足产生影响。实际上,个体的需求满足也是这两者综合作用的结果。从某种程度上说,其需求满足的程度高低也是衡量救助模式质量好坏的一个标准。下面就从阳光家庭和院舍型照顾两类不同的救助模式,分别探讨艾滋孤儿的需求满足状况。
通过舞阳调查,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很好的儿童保护模式。农村孤儿救助并不是国家、 亲属网络或是公民社会组织可以独立完成的,需要三种社会制度,各负其责,互相补充,共同发挥作用,这样才能为孤儿这一最弱势的群体创造健康良好的成长环境。 把农村孤儿作为具有特殊需求的独特群体,通过政策调整及制度建设,引入现代社会工作理念及方法,对农村孤儿福利进行系统开发,由政府、社区、家族...
资源分类
检索历史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