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排序: 相关度| 出版时间| 更新时间 检索词:东亚乡村     检索到  40650  条相关信息

本文主要包括三个部分,首先,本文阐述了东亚乡村振兴社会政策比较研究的基本前提,提出植根于农业文明的东亚社会实际上是以村落社会为原型构建起来的,其在历史上形成的连续性村落传统对现代社会的文明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东亚现代化与乡村发展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其次,本文讲述了东亚乡村振兴社会政策比较研究的内涵,包括东亚乡村振兴社会政策出台的社会背景、社会政策理念、社会...

作者:田毅鹏 出版时间:2021年07月

本文对《中日韩乡村振兴的创新实践》一书展开述评。《中日韩乡村振兴的创新实践》这本著作所开展的研究,既将乡村振兴置于东亚地区的情境下来考量,也立足于中国场域下的现实性需要与经验性反思,是当代乡村振兴研究中较有特色的一部力作。同属于儒家文化圈的日本、韩国两国,其文化传统与乡村建设的背景、面临的问题,都与中国比较接近,其乡村建设运动时间较长、成效显著,更具借鉴价值...

作者:李海荣 出版时间:2022年01月

马克思说:“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发达国家和地区特别是与中国资源禀赋相似的东亚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进程,为分析未来中国经济结构变化提供了大量可资借鉴的经验事实和实证数据,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借鉴经验、获得启示,进而为预测中国农业转型趋势提供支撑。

作者:罗浩轩 出版时间:2023年09月

本文首先回顾了韩国近现代东亚意识的发展和东亚意识的回归,并梳理韩国学界对于东亚论的论点,最后从再认识东亚的角度,分析东亚意识对我国社会发展和社会建设的启示和意义。

作者:芦恒 出版时间:2016年05月

本文首先指出“东亚第三条道路”是一种融合西方社会批判理论与东方和谐共生思想的产物,然后列举其特点。最后,作者得出结论其本身是不同文明之间对话与沟通的产物,突破二元对立性和对抗性,也并非一味妥协式的和谐,而是在理性基础上实现所有发展主体的理解对话与沟通,最终达到非权力性的共生秩序状态。

作者:芦恒 出版时间:2016年05月

本文首先分析了东亚新发展主义产生的背景和特点,然后阐述了新发展主义与东亚宽恕精神之间的关系,最后指出宽恕主义作为东亚精神的内核,应该为东亚公共社会的建设提供助力。

作者:芦恒 出版时间:2016年05月

本文首先介绍东盟和东亚峰会已取得的成果,然后介绍对其以后工作的期待。

作者:Elliot Brennan 出版时间:2015年09月

如果我们把当代东亚经济整合中的10+1,10+3,10+6看做是东亚南北纵列国家之间的合纵式的经济整合,目前以美国为主导的《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正可以看做是一种连横式的经济整合。用合纵和连横的对立,正好可以恰当地描绘当前东亚经济整合中的两种不同的貌似对抗的战略思路之争。

作者:杨沐 出版时间:2013年01月
序号 标题 作者 出版时间 阅读/下载
首页上页123456...下页尾页  跳转到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