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也是最早预见到近代中国不能走西方资本主义的老路,而必须走自己的发展道路的伟大思想家。他关于近代中国的发展道路的基本构想,在他提出的民主革命纲领三民主义,特别是其中的民生主义得到了集中的反映。因此,本文拟通过对孙中山的民生主义的研析,着重探讨他关于近代中国的发展道路这一基本构想的性质特点。
1924年孙中山在其起草的《国民政府建国大纲》中明确指出,国民政府“建设之首要在民生”,“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及《国民政府建国大纲》为治国方略的南京国民政府,以制度化建设为先导,推动了中国社会救助事业的...
在国民政府建立之前,孙中山(1866~1925)等国民党人就对西方合作运动做了最初的了解并加以积极宣传。而包括孙中山在内的大多数国民党人与享有“合作导师”美誉的薛仙舟的交谊,不仅仅成就了《全国合作化方案》,而且该《全国合作化方案》为国民党执政后推行合作政策做出了最初的理论阐释与蓝图设计。由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引导民众组织的农村合作社早已存在于北洋政府直隶(河...
北平社会救助事业在经历清末民初的发展后,在1927年至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黄金十年”间,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置于历史的坐标来回望与检视北平社会救助活动,其在北京社会救助事业史上曾创造了辉煌,但也留下了遗憾;其曾彰显了“个性”,但“言不尽意”。梳理与探寻北平社会救助的多重面相,可以映照现实,折射未来。
近代中外文明的对话方式虽然具有压制性的特征,但中国人权的发展并不完全是外部压力的结果,也不能被放在任何外来理论的延长线上来理解,中国人权的发展具有自主性。多元的外来资源、多歧的外部压力、中国作为主权实体的行动自由度共同支撑起了中国人权发展的自主性空间。文明主体自我认同的需要以及中国人权问题的复杂性,是中国不得不进行人权理论创新和道路创新的内生性动力。中国人权...
在乡村,土地始终是社会成员赖以生存、发展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对土地的占有状况同样是近代乡村社会分层最基本的标准。
中华民族是一个现代民族概念,也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产物。对中华民族的认识和理解,经历了晚清、民国时期的种种纠结,是中国共产党做出了尊重历史、符合国情、顺应人心的科学解读。这种解读,不仅超越了西方国民成分单一性的“一族一国”观念,也超越了苏联缺失“国家-民族”的多“民族-国家”联盟的实践。中华民族是一个多元一体的大家庭。建设中华民族大家庭,需...
近代新疆社会政治的变革,对南疆维吾尔族的社会生活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其教育事业也不例外。从“清末”新政到新疆和平解放的近50年时间里,小学教育的发展,催生了近代南疆维吾尔族师范教育;而近代南疆维吾尔族师范教育又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内外社会环境的变化与执政者不同政策的影响下曲折发展,在取得了一定成就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并对近代南疆维吾尔族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
资源分类
检索历史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