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排序: 相关度| 出版时间| 更新时间 检索词:主体性构建     检索到  25484  条相关信息

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确立农民的主体性地位,否则会破坏乡村振兴的宗旨,也会损害乡村振兴的社会基础。目前乡村振兴在确保农民主体性地位上面临体制、市场、社会和文化等多方面困境,增权赋能是有效破解这些困境、提升农民主体性的根本保证。真正的乡村振兴就是让生活在农村的人获得好处,真正变成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让农民有实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作者:王春光 出版时间:2021-12-01

本文首先介绍了生基村如何以社区为“发展主体”打破贫困均衡,其次介绍了社区文化主体性建构,最后介绍了社区文化发展中的新挑战。

作者:李春南 沈红 出版时间:2020-10-01

本文基于总体性贫困治理体系建构路径的分析,以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康乐镇赛鼎村为样本村案例,分别从主体性视域(包括族群、贫困家庭、村镇和县域不同主体对贫困治理的认知和行动)方面分析了赛鼎村贫困成因及其治理现状。

作者:林红 出版时间:2020-10-01

本文论述了各方对于文化主体性的观点。“吾”可以作为“我”的一面镜子,“道心”可以作为“人心”的一面镜子,“道统”可以作为“中华文化主体性”的一面镜子。通过镜子映现出来的,是“我”之成其为“我”、“中华文化”之成其为“中华文化”的内在的合理性和合理化依据。

作者:卢国龙 出版时间:2012-06-01

本文首先介绍了贫困均衡与文化主体性的相关理论,其次介绍了苗寨脱贫与社区文化主体性建构的研究方法,最后介绍了生基村贫困状况。

作者:李春南 沈红 出版时间:2020-10-01

本文以牛村村庄主体性为切入点对跨区域整体搬迁政策的实践限度做出阐述和分析。

作者:张文博 张建 出版时间:2020-10-01

基于农民主体性具有“去依附”“知我”“守原则”“和谐共处”等内涵,本文提出意识觉醒、要素叠加、组织培养和内外联动的具体培育对策。对农民主体性的塑造有助于促进扶贫工作往高效高质转化,从满足贫困人口的生存型需求转向满足其发展型需求,深度提升农民应对生活挑战的能力,避免返贫和贫穷代际传递现象的发生。

作者:苏志豪 徐卫周 出版时间:2021-03-01

本文指出,在中国主流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中,乡村始终处在从属和依附于城市的状态,失去了发展的主体性,陷入了发展困境,并且在过去几十年来农村持续的社会分化与农民的去组织化,导致村社共同体趋于解体,乡村社会失去凝聚力;而乡村振兴战略的划时代意义就在于突显了乡村的主体性,新时代的乡村振兴,必须重建乡村社会的主体性,引导和推动农民开展深度的互助合作,提升农民的组织化...

作者:吴重庆 张慧鹏 出版时间:2021-07-01
首页上页123456...下页尾页  跳转到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