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本文综合考察农民对乡村振兴不同方面主体角色的认知和态度,呈现乡村振兴中的农民主体性图景,并分析其中的主体性式微与分化,探讨如何激发与培育农民的主体性。面对乡村振兴中农民主体性式微的现实以及相应的结构层面、制度层面和个体层面的困境,如何激发和培育农民主体性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图从乡村活力、农民主体性发挥空间、个体和组织能动性角度探讨如何激发和培育农民主体...
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确立农民的主体性地位,否则会破坏乡村振兴的宗旨,也会损害乡村振兴的社会基础。目前乡村振兴在确保农民主体性地位上面临体制、市场、社会和文化等多方面困境,增权赋能是有效破解这些困境、提升农民主体性的根本保证。真正的乡村振兴就是让生活在农村的人获得好处,真正变成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让农民有实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社会文化主体性体现为家庭和家族、拟家族化的社会关系、社会组织以及区域社会四个相互关联与支撑的方面。社会文化主体性在过去40年对中国农村发展和减贫奇迹发挥了重要作用。当下社会文化主体性的发展尚存在一些问题,又因国家主体性与社会文化主体性的建设性合作关系是中国农村发展和减贫奇迹的重要机制。因此,培育社会文化主体性,需要国家的介入,同时需把社会和文化问题放在农村发...
本文首先介绍了生基村如何以社区为“发展主体”打破贫困均衡,其次介绍了社区文化主体性建构,最后介绍了社区文化发展中的新挑战。
本文基于总体性贫困治理体系建构路径的分析,以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康乐镇赛鼎村为样本村案例,分别从主体性视域(包括族群、贫困家庭、村镇和县域不同主体对贫困治理的认知和行动)方面分析了赛鼎村贫困成因及其治理现状。
本文指出,在中国主流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中,乡村始终处在从属和依附于城市的状态,失去了发展的主体性,陷入了发展困境,并且在过去几十年来农村持续的社会分化与农民的去组织化,导致村社共同体趋于解体,乡村社会失去凝聚力;而乡村振兴战略的划时代意义就在于突显了乡村的主体性,新时代的乡村振兴,必须重建乡村社会的主体性,引导和推动农民开展深度的互助合作,提升农民的组织化...
本文首先介绍了生基村社区自治能力建设的现状,其次介绍了苗寨文化盛宴——五月花山节的情况,最后介绍了重拾石门坎苗文的重要意义。
资源分类
检索历史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