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旅游业作为现代社会的产物得到迅速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在这样的背景下,随着“旅游做媒,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口号的提出与贯彻,民俗文化旅游逐渐在中国的少数民族地区兴起,并在生态、经济、文化等诸多层面对这些地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从侗族的文化展示与景观塑造入手,分析鼓楼景观的文化政治、鼓楼展示的诗学意义、鼓楼文化意义的...
第三章阐明了国家确保所有人(某种水平)的基本需要满足,是私人财产权利得以证成的基本前提,并批判了自由至上主义者所坚持的“僵化的私产权利观”。然而,对国家福利功能正当性的否证,往往来源于更为根本的自我所有权。由于自我所有权具有直观的自明性与强烈的吸引力,自由至上主义者以及新古典自由主义者们往往最后祭出“自我所有权”,试图从道德上指控国家福利功能侵犯了(部分)个...
波普尔(Karl Raimond Popper)的《历史主义的贫困》一书,虽然迟至1957年才以专著的形式正式出版,但它的初稿却早在1935年即已形成。1936年,他以同一个《历史主义的贫困》为题,宣读了两篇论文:第一篇是在布鲁塞尔的一个哲学讨论会上,第二篇是在伦敦由海耶克海耶克也译哈耶克(Friedrich A.Hayek,1899—),英籍澳地利经济学家...
长期以来,西方社会学理论中的“人”(或者说行动主体)一直都是以自主独立且绝对稳定的个体形象出现的,以此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社会互动理论(包括社会交换论、社会资本理论等)关注的都是完全理性的个体之间的互动及其社会后果。埃利亚斯严厉批评了西方社会学的这种个体观,并通过细致分析文明进程中个体心理及自我的改变,论证了个体与社会之间密不可分的关联性,但他依然没有改变已经非...
手机媒体在新生代农民工自我认同的建构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手机作为他们在城市生活中如影随形的重要媒体,贯穿了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前后的整个过程。
本文通过八位女博士生对未来职业所要表达、实现的希望和预期自我以及需要避免的恐惧自我进行了深度访谈,发现女博士生职业可能自我的特征及其关键驱动维度——自我构建和他人影响,从而打开女博士生的职业可能自我形成的黑匣子,为女性高层次人才成长规律的探索提供新鲜视角,并为定量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1949至1966年间的“十七年”时期,东北工业小说以其创作实绩,成为当代东北文学乃至中国文学的重镇。此间,草明以在镜泊湖水电站和鞍钢工作与生活的经验,创作了中篇小说《原动力》(1949)、长篇小说《火车头》(1950)和《乘风破浪》(1959),以及短篇小说《婚事》(1949)、《诞生》(1954)、《在祖国的土地上》(1955)、《迎春曲》(1958)、...
本文基于贝克在自己的个体化理论中提出个体“为自己而活”特征背后的文化框架——“自我文化”,引入贝克个体化理论中的“自反性生活-自我文化-生平轨迹冲突”概念框架,分析单身青年择偶观体现的自我结构仪轨。本文以北京地区部分单身青年为研究对象,逻辑起点为“90后”单身青年的“自反性”生活下的自我建构,通过分析单身“自我文化”下的择偶观念,探究个体化进程中“90后”青...
资源分类
检索历史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