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排序: 相关度| 出版时间| 更新时间 检索词:游牧体制     检索到  22911  条相关信息

内蒙古草原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有自然因素,也有人的因素。在保护和恢复草原生态环境问题上,蒙古族传统游牧体制及其价值观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效用。恢复游牧体制是有效遏制草原生态环境恶化势头的选择,对于蒙古族及其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陈烨 王毅 出版时间:2013-03-01

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族游牧民以随季节有规律地移动来应对当地的自然环境。他们的社会文化系统都是建立在这种移动性基础之上。游牧知识也是游牧民在移动过程中,经过代代创造积累而形成的。那么游牧知识又是以何为载体,如何代代传承的呢?

作者:出版时间:2017-09-01
关键词:

本文是作者在民族国家视角下探讨游牧族群与农耕族群互动关系的系列论文之一。作者认为“游牧行国”和“王朝藩属”一定程度上能够概括分别以游牧和农耕为主要生业的两大族群。因此在概述游牧行国体制、王朝藩属内涵及其特点的基础上,对游牧行国体制与王朝藩属碰撞和重组的阶段及其特点做了探讨,认为按照依据游牧行国的兴衰历程、游牧族群的聚散转变,以及其与王朝藩属、农耕族群互动的轨...

作者:李大龙 出版时间:2014-12-01

牧民掌握着一整套富有鲜明文化特色和价值的技巧与技术, 是牧民的文化遗产, 它不仅依赖草原环境, 而且与草原环 境有着辩证的关系。 千百年来, 草原决定着牧民的生活方式, 而牧民以灵活、 变化的方式通过移动性来适应变化着的降水及其对植被的影响。 在中国北部贫瘠的新疆地区, 说突厥语和蒙古语的牧民拥有在高山、 山坡和平原畜牧的悠久历史, 他们将牲畜从一个牧场转移...

作者:迈克尔·L.祖科斯基 出版时间:2013-12-01

考古表明,游牧的前身是种植业和农牧混合业。游牧并不是早于农耕,而是晚于农耕或与农耕并行。这说明,游牧民和游牧文化同农耕民和农耕文化不能以先进和落后来划分。更多地要看人们对土地资源和相关社会资源的综合利用程度和利用习惯。蒋百里认为“世界民族的兴衰……一条根本的原则就是生活条件与战斗条件一致者强,相离者弱,相反者亡”。有人认为“英文的Pastral Nomads...

作者:文艳林 出版时间:2018-06-01

在世界各地,牧民的游牧生活方式受到大范围定居项目、游牧业市场化、草原土地私有化和环境压力的挑战。本书是“中国的游牧业:政策与实践”课题的成果,研究与中国游牧业有关的当代政策和实践,聚焦环境退化、资源管理问题,尤其是牧场的使用与牧民的牲畜管理之间的关系,以及法律框架和资源管理政策,当地的政策执行情况等。本书的主要目标是掌握政策制定与执行、社会经济关系和资源管理...

作者:郝时远 奥塞·科拉斯 扎洛 出版时间:2013-12-01

几百年来, 青海省南部地区一直是多民族牧区, 在那里生活的藏族没有任何永久定居的概念。 今天, 草原文明和农业文明之间的冲突和交流由于工业和现代化而被加深, 造成两种文明融合带来的不可避免的后果。 作者于是问道: “我们如何在两种形式的生计和生活方式之间达到和平共处呢?” 由于生态和环境的因素, 之前探讨的农业耕种替代畜牧业以及农耕实践嵌入畜牧生活的方式已经...

作者:穆赤·云登嘉措 出版时间:2013-12-01

清代以来祁连山北麓的藏族经历了一个从游牧到定居的过程。这一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清代的游牧期、民国开发西北的转变期、民国晚期保甲制的催动期和20世纪80年代定居村落的形成期。在这四个阶段中,随着生产生活方式和管理制度上的变革,藏族聚落最终完成了从部落到村落的转型。祁连山藏区聚落的转变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首先,祁连山北麓藏区良好的自然条件是聚落演变的先决...

作者:罗聪 张萍 出版时间:2019-07-01
序号 标题 作者 出版时间 阅读/下载
首页上页123456...下页尾页  跳转到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