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由于疾病会带来各种各样的痛苦,因此污名与疾病有着重要的关系。在所有的疾病中,艾滋病属于一种具有严重污名化特征的疾病。与此相似的还有肥胖、精神疾病、麻风病等其他疾病。当然,从社会文化的角度,这些疾病具有一定的隐喻性特征这使得某些疾病与污名联系在一起,使其成为某些偏差群体特有的疾病。艾滋病属于这些疾病中的一种,并且其对现代社会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
本论文是一项关于艾滋孤儿救助模式的探索性研究。本研究通过对S县两种代表性的救助模式——阳光家庭与院舍型照顾的个案探讨,分析中国社会背景下的艾滋孤儿救助模式的功能及机制。基于文献回顾与研究兴趣,研究者采用社会支持理论、污名理论与社会排斥理论,试图从需求满足的角度来审视艾滋孤儿的社会支持、污名与需求满足状况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建构了社会支持、污名、社会...
本章主要探讨了在乡土社会被污名化的背景下,乡土社会个体去污名化的路径和方式问题,以及教育作为最被看重的、最正统的去污名化路径如何为乡土居民所重视。
本章作者依托泰弗尔和特纳及其追随者所创立并完善的社会认同理论,以污名化为贯穿本章的主线,分析了从乡土个体与群体的范畴化、社会比较,城市社会的污名赋予和乡土社会的污名自认,再到最终走向乡土社会污名刻板化的过程。
本研究立足于S县的实际情况,对在当地进行院舍型救助的那个非政府组织进行了长期的参与式观察,同时拜访了当地所有的“阳光家庭”,并与“阳光家庭”的父母相识。在了解“阳光家庭”的背景以及运作模式的基础上,对“阳光家庭”进行了参与式观察与访谈,获得了许多第一手资料。由于地理位置、安置方式、管理人员、管理方式、内部一致性等因素,决定了这两种不同模式中儿童的社会支持系统...
资源分类
检索历史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