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排序: 相关度| 出版时间| 更新时间 检索词:残障公益     检索到  11139  条相关信息

本文基于国际《残疾人权利公约》的反歧视标准,检视了日常生活中有关残障的意象,并借助残障人自己的影像故事,批判传统社会中有关残障的狭隘想象。继而通过关于不同残障议题的影像,呈现肢体、听力、视力、精神障碍人士的日常生活,反思如何消除关于残障的过度阐释(或偏见),回到本心常识,尊重其平等权利。最后,讨论了法律人可以通过法学与美学的交叉,体认人的多样性与固有尊严,扩...

作者:丁鹏 出版时间:2017-05-01

为帮助残障人士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香港政府和社会各界为残障人士提供了一系列的社会支持。这些支持覆盖面广泛,涉及工作、学习、生活等领域,较之对其他社会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更为全面、深入、细致。一方面,政府和民间组织根据残疾的不同类型和程度,提供相匹配的多种多样、多阶段的服务;另一方面,残障人士的监护人和家庭也和政府及提供服务的民间组织密切配合。同时,在香港有相当...

作者:出版时间:2011-09-01

本文为2018年度中国残障十大权利事件评论。

作者:出版时间:2020-04-01

本文列举了2018年度中国残障十大权利候选事件。

作者:刘振兴 李冰 肖婷婷 出版时间:2020-04-01

早期以戈夫曼、萨德·纳吉(Sasd Z.Nagi)为代表的社会学的残障研究,延续了涂尔干、帕森斯将残障视为偏常的视角,残障并不是研究的核心与主体。这可以被看作是弱范式主导下的社会学的残障研究。受20世纪70年代后期兴起的残障运动的影响,以社会模式为理论基础的残障研究代表了强范式的兴起。强范式的残障研究反思了残障研究者的立场,并呼吁残障研究应该超越知...

作者:李学会 出版时间:2019-11-01

自1980年代以来,人们对残障的认知经历了从传统模式向医疗模式的转变。2008年,中国批准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后,本土残障人组织开始推动人们对残障认知向社会模式的转变。但在媒体报道中,我们仍然经常看到对残障污名化、病态化、超常化、错误化、政绩化等的报道传统,或使用医疗模式的报道框架,这对残障人权利的实践带来了诸多不良影响。为推动公众残障意识的提升,民间残...

作者:蔡聪 出版时间:2017-05-01

残障的理解是一个不断发展与演进的过程,必须植根于社会、历史与文化的背景下来探讨。总体上来讲,有个体模型与社会模型这两类模型为如何理解残障提供了理论支持与实践依据。个体模式认为残障体现的是个人属性,是因个人身上存在的缺陷而导致的障碍,需要接受治疗,社会应该给予慈善帮助。

作者:徐岩 出版时间:2017-08-01

残障社会服务标准的民间制定,风起云涌,是因为人在做,天在看;前途未卜,是因为天在看,人在做!我们都期望成为更好的自己,那么,必然要付出代价,那就是对自己严苛。承认自己无知,才是有知的开始。

作者:解岩 蔡聪 出版时间:2018-02-01
序号 标题 作者 出版时间 阅读/下载
首页上页123456...下页尾页  跳转到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