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若从村庄治理结构变迁视角去考察德清农地利用方式变更的机制机理,大致有三:其一,土地要素盘活已构成乡村产业升级与转型发展的推动力;其二,在土地利用模式变更作用之下,村庄产业模式的变迁引发了村庄治理结构的变迁;其三,“乡贤参事会”与“联村发展”类组织机制的孵化和运作,促进和规范了农村土地的利用开发,当然,其面临和亟待克服的问题也不少。于是,此类变迁还昭示着国家如...
本文主要阐述了三个基本问题。第一,在中国现代化的宏观变迁过程中,双村村治变迁的三个基本逻辑:现代性、国家和村庄地方性知识三者之间,呈现了一种什么样的、可以被理论化的互动结构,这种互动结构又是如何具体地形塑村治变迁形貌的。第二,关于双村的微观叙事对于理解整体性的20世纪中国乡村政治变迁有没有意义? 第三,以微观的村庄叙事作为学术研究历程中的一次努力和尝试,对它...
本文从全村的视角看永顺村的脱贫成效。首先是对直接的脱贫效果的评价,也就是脱贫质量评价,使用了建档立卡数据和抽样调查数据。其次,以2016年底脱贫出列为节点,作为对“脱贫不脱政策”机制的响应,专门论述了2017年以来的后续帮扶开展情况。接下来,站在全村视角,概括了村庄发展的基本情况。最后是回应报告之初提出的分析思路,对永顺村的内生性发展给出中性偏积极的评价。
本文具体介绍了柳州市的村庄建设情况,包括农村人口规模及增长情况、村庄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人居模式等,详细、全面地呈现了柳州市的乡村图景。
改革开放以来,静宁县村庄建设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村庄规划,大致走了一条从规划到实践、从点到面的路。开始于2006年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是使农民生活达到新水平,民主政治取得新发展,基层组织具有新活力等。目前在村庄建设方面,已进行了民居统一改建,但以村容整洁为目标的治理进程还存在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有关现代化问题的经典研究告诉我们,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一对相互关联的不可分割的历史现象。这种理论的基本假设是,工业化会促使农村居民向城市迁移。发展研究中的“依赖理论”也似乎印证着这种看法,认为受到中心(都市)制约的“边缘”(乡村)难以摆脱萎缩和长期落后的命运(A.G.Frank,1985)。按照这些理论预设,处于边缘末端的村庄的前景,无疑是暗淡的,终将走向消亡。...
本文在回顾干河陈村农业取舍和城镇化历史演变的基础上,分析了农业发展和村庄城镇化的关系,认为二者的关系是动态演变的, 二者在经历此消彼长之后仍有可能走向和谐共融。具体而言,现代农业和传统农业具有本质差异,但不同发展阶段的农业在村庄的发展变迁中更多是扮演“服务者”角色和承担“服务”功能。当村庄城镇化进入高速推进阶段时,村庄的传统农业就会走向衰弱直至被 “抛弃”。...
本文介绍广东省佛冈县同兴村自建村民理事会,以尊重农民发展意愿为前提,通过“共谋共议”“共筹共建”“共理共管”等方式,重拾村民参与热情,重置村庄发展资源,重构村庄发展优势,实现了由“远、山、穷”村庄向美丽乡村示范村的转型,成为理事会带动下的美丽乡村建设范本。
资源分类
检索历史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