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生活在中国、老挝和缅甸三国交界地区的哈尼/阿卡人归属不同的国家,他们各自国家的政治、社会、文化制度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导致他们的文化发展呈现差异性。国家在场的效力,或者说是国家在场对民族文化发展的影响和作用与国家对待民族民间文化的态度有密切关系。这种态度一般可分为三类:放任型、管制型、互动型。
从理论上对先进性别文化的语义和内涵进行辨析和梳理,无疑是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建设先进性别文化这一理论体系的基本前提。从先进性别文化的理论辩义来看,先进性别文化是科学认识性别关系的文化,其基本属性在于它的先进性,它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先进性别文化的内涵结构来看,它以“男女平等为核心、性别公正为理念、两性和谐为基础、共同发展为目的”。从先进性别文化的历史观...
传统伦理文化蕴含丰富的和谐思想,具有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诉求和理论机制,可以用其为农村和谐社会建设服务。中心的活动经验表明,传统中华伦理文化对农村和谐社会建设具有较大的支持功能。本文以民间文化组织利用儒学、佛学伦理在L县开展传统伦理教育和从事“和谐示范区”建设的活动为例,揭示传统伦理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教育价值。
1998年6月15日~7月5日,正逢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在国家教育部、北京大学、费孝通学术基金、美国福特基金会等机构的大力支持下,北京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举办了“二十一世纪:文化自觉与跨文化对话”国际学术讲座系列,并基于第一、二届社会文化人类学高级研讨班而举办了第三届同名学术讨论会。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台湾以及、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荷兰、印度、日本、韩...
进入知识经济和体验经济的时代,各国综合国力的评比逐渐重视文化层面的竞争。文化产业的重要性提升,尤其生活水平提高,文化需求与文化消费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成为结合创意与营销,提高产值、促进就业的有效策略。探究文化产业于台北都会的发展模式,促进美学创意与城市治理的国际潮流,意义相当深远。
传统民居是地域文化的物质载体,受到其所处场地、文化和生活习俗的文脉的影响。研究民居不能局限于传统建筑学的理论与方法,而且应当运用文化人类学的视角与方法,结合亲身的环境体验和田野调查,将民居放在地域文化中进行考察,与生活方式、社会结构、传统习俗、宗教仪式、文化象征等进行相互联系,在相关性中探究其民居形式背后互动关联的社会文化。文化人类学对民居的解读提供了一种新...
浦源村处于闽东到闽北的交通要道,1949年之前,落后的交通条件以及闭塞的山区风貌形塑了浦源较为独特的文化内核,也孕育了浦源不同于一般村庄的乡土文明。本文从浦源郑氏宗族的文化形态概况、观念形态、信仰形态、习俗形态、教育形态五个方面展开,来试图回溯1949年前的浦源郑氏宗族的文化形态。
呈坎罗氏宗族在呈坎集聚繁衍千年,植根于呈坎的自然形态、经济基础和社会形态之上,在外界的影响和族人长期的共同生产生活中,形成了族人所共同认同的宗族乡土文化。这些文化内容涵盖族人的信仰、观念、习俗、文娱、教育等,是族人共同的心理基础和信仰纽带,在这种共同的文化积淀下,族人共同生产、共同生活,形成了秩序井然的宗族整体。同时,这种文化的传承也保障了宗族的延续发展。
资源分类
检索历史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