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关于气候变化的国际论辩,大致包含科学认知、经济评估和政治角逐的内容。从总体上看,1997年以前的讨论多集中在科学认知层面———尽管也有经济和政治问题的介入———焦点在于气候变化究竟是否由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所造成。1996年,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二次评估报告对此给出了肯定的答复,遂促成199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会议形成《京都...
拉美国家外交的独立性、自主性显著增强,多元化外交趋势不可逆转,且经济外交所占比重较大。拉美一体化方向多头并进,但进展缓慢,拉美小国、教皇对地区热点事务的斡旋产生了积极影响。美国重点推动美古关系正常化、哥伦比亚国内和平谈判等议题,并加强与太平洋联盟国家的关系。欧盟或西欧大国在拉美的影响力下降,但对拉美事务努力保持介入、参与姿态。阿根廷与英国的马岛主权争端一直悬...
本章通过对拉美国家的减贫政策分析,发现拉美地区贫困和收入分配状况的新变化:一是劳动力市场因素,即就业者人均收入差距的缩小;二是公共社会支出因素,即非劳动收入的变化;三是人口结构和生育率因素,即经济活动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例变化。
自1959年12月成立以来,美洲开发银行已经成为拉美地区社会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其组织结构特征确保了拉美成员国的话语权。近年来,美洲开发银行引导私人部门更多地参与社会发展项目,并增加了基础设施等方面的贷款,表明其支持重点正在从消费领域转向生产领域。中国认缴股份占比不高,但在扶助弱小成员国方面的作用突出。
2010年拉美和加勒比经济增长6%,成为近10年来的次高增长年。但是,各国经济表现存在较大差异,有近20个国家是低增长或负增长;在巴西经济的带动下,南美经济出现了明显的区域联动效应,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经济增长滞后于地区平均水平,委内瑞拉成为南美唯一并连续第二年负增长,且衰退和高通胀并存的国家。2010年拉美和加勒比对外贸易全面增长,但进口增幅大于出口,商品和...
本书以二战后大国的对外援助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援助与受援关系中的权力结构和利益结构问题。作者引入社会交换论作为理论分析工具,并以美国、日本和中国为例,进行了个案透视。本书认为,大国对外援助的利益动机有战略利益、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人道动机,而受援国获取援助的权力资源包括自然性权力、制度性权力和派生性权力,援助国与受援国之间权力对等性和利益互惠性越强,援助规模...
2014年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经济表现欠佳,增长率仅为1.1%,为5年来最低,特别是巴西、阿根廷等南美国家经济绩效远低于预期。由于大宗商品价格下降且消费量减少以及国内投资率下降,导致该地区需求不足,增长乏力。但因多数国家国际储备较为充足,公共债务规模比较合理,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未出现明显升高,宏观经济形势仍处于稳定状态。预计2015年经济将会保持低速增长,且增速...
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国际关系格局的加速调整对拉美国家的对外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奥巴马政府力图加强对拉美的控制,但由于实力的下降,美国对拉美国家的政治经济影响力下降、援助减少,双方合作水平降低,在贸易、移民等问题上缺乏进展。与此同时,美国却着手加强在拉美的军事存在,特别是在非传统安全问题上出手力度增强。随着新兴大国的崛起及拉美政治经济地位的提升,拉美国家与欧盟、...
资源分类
检索历史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