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排序: 相关度| 出版时间| 更新时间 检索词:大国博弈     检索到  5733  条相关信息

关于气候变化的国际论辩,大致包含科学认知、经济评估和政治角逐的内容。从总体上看,1997年以前的讨论多集中在科学认知层面———尽管也有经济和政治问题的介入———焦点在于气候变化究竟是否由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所造成。1996年,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二次评估报告对此给出了肯定的答复,遂促成199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会议形成《京都...

作者:潘家华 出版时间:2010年04月

随着特朗普正式签署“建造法案”,这项由美国国会发起、对非洲地区的投资与经贸发展格局将产生较大影响的法案正式出台。该法案具有遏制中国对非影响力的战略考量,美国将对非投资和贸易纳入与中国在非洲博弈的战略框架,试图凭借此法案重塑美对非经贸主导权。“建造法案”与美国外交战略紧密结合,体现出鲜明的经济外交工具性质。该法案通过新组织架构、投融资模式和关切议题等完善美国私...

作者:范和生 王乐瞳 李博 出版时间:2024年01月

进入新世纪,中国和拉美之间的命运共同体关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当前,中国已和巴西、墨西哥、阿根廷、委内瑞拉、智利与秘鲁六国建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或战略伙伴关系,彼此之间的政治关系迈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这折射出中国传统外交战略逻辑,即在双边和多边外交框架下,既重视与拉美地区的整体性合作,又着重加强与巴西、墨西哥、阿根廷、委内瑞拉、智利与秘鲁等拉美大国在国际事...

作者:范和生 唐惠敏 出版时间:2024年01月

客观而言,自然世界的气候环境变化始终是一个变动不居的事实。人类自有史以来,生产生活也始终与气候变化等自然条件密不可分。然而,当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为政治所裹挟,环境/气候政治由此形成。于是,作为政治议题的气候环境问题,其行为后果似乎难逃这么几种可能情境:要么通过政治行为体的良性互动寻求某种合作治理,以降低或化解气候环境风险;要么长期徘徊于行为体间政治博弈进程,...

作者:出版时间:2019年09月

本书以二战后大国的对外援助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援助与受援关系中的权力结构和利益结构问题。作者引入社会交换论作为理论分析工具,并以美国、日本和中国为例,进行了个案透视。本书认为,大国对外援助的利益动机有战略利益、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人道动机,而受援国获取援助的权力资源包括自然性权力、制度性权力和派生性权力,援助国与受援国之间权力对等性和利益互惠性越强,援助规模...

作者:丁韶彬 出版时间:2010年05月

大国边城”是讨论中国西南地区城镇化议题的基本语境和价值取向。西南地区城镇化建设,应当成为中国西南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应当成为推动中国“向西开放”的重要支点,应当成为提升中国边疆治理能力的关键手段。本书试图在国家视阈下,阐释西南地区城镇化经济发展、对外开放、安全治理三项核心功能的内涵,以指数化方式研判评价西南地区城镇化发展的水平,探索中国西南地区城镇化三...

作者:谭立力 出版时间:2020年05月

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气候变化已从一个相对模糊的科学话题发展成为全球政治议程中的一个关键议题。〔瑞士〕托马斯·伯诺尔、〔瑞士〕莉娜·谢弗:《气候变化治理》,刘丰译,《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第8页。温特甚至认为,“由于潜在而可怕的长期威胁,且短期内少有国家能在共同应对并采取强有力措施方面获益”,气候变化成了目前最重大...

作者:出版时间:2019年09月

1997年《京都议定书》的通过,成了全球气候政治进程的分水岭。在京都协议之下,民族国家利益似应让位于政治经济合作,以促成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宏伟目标的实现。如果说,在全球气候变化的政治当中存在着一种可能路径,即兼顾不同文明的代际延续和公正发展,那么京都机制须努力实现之。《京都议定书》的原初目的在于为抗击气候变化而建构一种全球政治共识,只不过,这种气候政治共识由于...

作者:出版时间:2019年09月
序号 标题 作者 出版时间 阅读/下载
首页上页123456...下页尾页  跳转到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