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中国能否以及如何建设福利社会?本文认为,按照底线公平理论建设中国特色福利社会,是一条最切实可行的道路。为论证这一观点,本文回顾了底线公平理论的形成过程,概述了底线公平制度结构、基本机制和原则,总结出底线公平福利模式的主要特点,认为据此可以实现社会保障的动态均衡,增强社会福利的自我维持能力,收到以较小成本获得较大福利、最大限度地防止福利依赖、大幅度地降低社会紧...
2005年是中国教育公共政策发生宏观转向的转折之年。近些年来,我国各级教育在数量、培养能力上大规模扩张,极大地增加了国民的受教育机会。但由于国家教育投入严重不足,这种高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教育系统经营创收的“产业化”模式来支撑的,从而导致了高收费、乱收费、钱学交易、择校热等种种乱象,加大了教育的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学校差距,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育质量...
“三农”问题是新时代的热点与焦点,农村的贫困问题也历来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目前,我国已全面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下行文时简称“农村低保制度”或“农村低保”),该制度是国家和社会为生活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之下的社会成员提供满足最低生活需要的物质帮助的一种制度安排,是解决民生问题的突破口。
尽管公平、平等无论在过去还是在现在都是一个内涵多变、 未有定论的学术上和实践上的范畴, 但社会公众、 大多数思想家与几乎所有的政党和政府都把公平视为一个良好的社会经济秩序或制度所具有的基本属性, 把正确处理公平、 平等与经济发展效率之间的关系问题作为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的基本原则, 也是观察和评价收入分配状况、 制定和实施收入分配政策的基本原则。
中国农村劳动力跨省域大规模流动既为经济建设的辉煌成就做出贡献,也给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变革。研究农村劳动力区域转移是解决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中各项难题的起点,也是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的现实基础。本书以31个省(区、市)为基本核算单位,通过开展农村劳动力流动的聚类分析,建构相对准确科学的模式类别,既是对劳动力转移现状的客观描述,也是开展劳动力转移动力研究的基础。通过对...
性别公平, 即政策或者经济活动中公平地对待女性和男性的过程。要做到公平, 就必须制定措施以弥补社会及历史原因导致的对女性的不利因素, 这些不利因素阻碍了女性和男性在同一水平线上参与社会发展。①性别公平是达成性别平等的一种途径, 而性别平等, 即女性和男性具有相同的地位, 意味着女性和男性在充分实现人权上具有平等的条件, 同时在推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发...
本篇首先指出经济转型对健康保障提出的挑战与突出问题,然后介绍了中国健康卫生体制“三项改革” 的进展与困惑,最后提出促进卫生发展、健康公平与和谐社会的建议。
本文首先阐述了2004年教育发展概况:继续推进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规模扩张较大;高等教育开始进入 “ 大众化” 发展阶段,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19%以上;民办教育继续发展;财政教育经费总量增长, 改革了基础教育管理体制, 规范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收费。其次介绍了重大教育论争和政策调整:素质教育大讨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化;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的争论...
资源分类
检索历史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