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人的权利和尊严是人权的“构成性多元”要素,后者为前者提供道德支撑,是更隐性的价值标准。当前中国民众对人权的认知尚欠缺一种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自我审视和相互理解。大部分民众具有人性尊严的意识,认为每个人都拥有尊严,但这种认识容易受社会条件的影响而形成一种人格评价。民众更倾向于认同每个人享有尊严意味着获得他应得的那份尊重,但这同时要求人具备基本的道德品质并不断付出...
人权通常被定义为人类基于其固有尊严价值而享有的权利。这种人权与固有尊严之间的概念联系虽然流行,但毫无意义。它引发了关于什么赋予人权固有尊严的哲学争议,并分散了人权的核心功能,即对强权者特别是国家施加限制。为了回应该难题,我以最大限度服务人权目的的方式对人权与尊严进行概念重构,区分了“固有尊严”和“身份尊严”,并将人权与后者而非前者联系起来。首先,我认为人权表...
人的尊严是当代国际社会和各国宪法文本中的重要命题,但基于规范形式的抽象化、思想资源的多元化和实证程度的差异化等因素,不同国家对其的认识并不一致,规范定位与实务运作也不尽相同。作为一个从道德哲学转化而来的宪法规范,自古希腊至康德以来的精神成长史是理解人的尊严之内涵与范畴的关键。通过对历史渊源的梳理,可以发现人的尊严经历了从秩序性向普遍性转化的古今之变;经由对德...
尊重自闭症人士的主体性,和固有尊严,尤为重要。
本文从大地伦理和环境伦理的视角,讨论农业伦理。这一视角的根本就在于将人类变成土地与环境共同体中平等的一员,坚持万物有灵的思想,从而还土地以尊严。
建设一个人人都向往的美好未来,不是简单地只关注残障人的存在,而是要从尊重人的固有尊严和尊重人的差异的角度出发。这也是残障视角的重点所在。
本文基于国际《残疾人权利公约》的反歧视标准,检视了日常生活中有关残障的意象,并借助残障人自己的影像故事,批判传统社会中有关残障的狭隘想象。继而通过关于不同残障议题的影像,呈现肢体、听力、视力、精神障碍人士的日常生活,反思如何消除关于残障的过度阐释(或偏见),回到本心常识,尊重其平等权利。最后,讨论了法律人可以通过法学与美学的交叉,体认人的多样性与固有尊严,扩...
所谓法理,一般是从“法律之理”“法治之理”等角度和视野对法律的概念和关联性事物所进行的最为直观的理解和分析,也就是日常所谓的“法之理”这一简单而又朴素的表述。法理之中蕴含着法律的内在精神、反映着法治的固有品质且契合着世间万物的基本原理,同时也彰显着法律秩序的本原和本质。法理泛在是紧扣当下法学研究进入法理时代这一命题所展开的更为抽象化和更具哲学性的表述。法理泛...
资源分类
检索历史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