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贫困治理
脱贫摘帽是中考 致富小康才是大考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7-11  编辑:崔月

滑县位于河南省的东北部,是一个农业大县,这里有著名的道口烧鸡。但滑县也是国家级扶贫重点县,是全国首批28个率先脱贫摘帽的县之一。通过努力开展一系列扶贫工作,滑县的脱贫工作已取得明显成效。据《慈善公益报》记者了解,截至目前,滑县脱贫人口由2014年的13.7万人降为目前的1.7万人,87%的贫困人口已实现了脱贫摘帽。但滑县县委书记董良鸿却表示,脱贫摘帽只是阶段性的目标,全面致富奔小康才是滑县经济发展的不懈追求。

    脱贫摘帽只是阶段性目标

    河南滑县县委书记董良鸿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月9日举行的中外记者见面会时表示,河南省推出了一项政策,要求把扶贫车间建到贫困户家门口。这项政策受到老百姓的赞扬,有一句农民自编打油诗能充分说明这项政策对百姓的好处,“门口就业真好,兼顾一家老小,转移就业一人,实现全家扶贫”。这种扶贫车间在脱贫攻坚产业扶贫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影响是深远的,效果是明显的。

    据董良鸿介绍,在滑县枣村乡小屯村的产业扶贫就业基地,有一位60多岁老太太,她在扶贫基地一天能收入15-20块钱,但什么时候想来就来,干完以后回家,回家以后买点肉,放点面条,自己在家里觉得腰也挺得直了,儿子、儿媳妇都觉得老娘真争气,同时也带动了精神文明建设。

    滑县作为脱贫摘帽县,脱贫摘帽只是作为我们阶段性的一个目标。党中央、国务院对于脱贫摘帽县下一步的发展有明确定位,要把脱贫致富奔小康紧密联系在一起。董良鸿说:“滑县脱贫摘帽只是一场中考的话,后面的脱贫摘帽后致富小康这是一场大考。”因此脱贫摘帽往后的工作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有了脱贫成果的巩固,规划、谋划也有了,千言万语汇总到最后还是要抓落实。工作是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滑县在脱贫攻坚的路上走下来,酸、甜、苦、辣、甜都有,但脱贫攻坚这几年凝聚的精气神、作风转变形成的好传统,已经成为我们致富奔小康的宝贵财富和强大精神力量。

    由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

    精准,是整个脱贫攻坚过程中基础和前提。中央要求的精准,最根本的是脱贫政策调整的前提。精准最终想达到的目标,由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使脱贫政策帮扶到最需要帮扶的领域和帮扶的人群。无论是滑县也好,任何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脱贫过程中,必须把精准牢牢记在心上。

    董良鸿在分享脱贫攻坚工作的成果时讲到:“河南讲一进二看三算四比五议六定。我们调研贫困户是不是贫困户、符合不符合贫困户条件的时候。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家里有没有读书郎,四看收入稳不稳,五看劳力强不强,六看群众认不认。这还是精准识别第一关口。有了精准识别才有精准施策,才有项目的精准对接,才有成效或者精准帮扶等等。精准识别以后,之后的精准施策是有保障的。在今后两年中,我们要自始至终把精准贯穿扶贫工作始终坚守的一条底线。

    据《慈善公益报》记者了解,对于新形式的扶贫项目,滑县着力打造了以电商平台为主的扶贫项目。其最大好处就在于开拓市场,借助电商平台减少营销成本,同时扩大产品知名度。现在滑县的电商的人群,有做土特产的网上销售,目前在农副产品网上销售额已达3亿-4亿元。就扶贫成效来讲,它虽还不占主导地位,但已经开始逐渐成长壮大。

    未来,滑县还会将把脱贫攻坚的好传统、好做法传承下去,继续以赶考的勇气、攻坚的锐气、成事的底气,使滑县脱贫致富奔小康能够力争走在前列。


内容时间:2018-01-16

相关资源

下载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公告|帮助中心|咨询建议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甲29号院3号楼华龙大厦A/B座13层、15层 | 邮编:100029

联系人:王老师 | 电话:400-0086-695 | E-mail:database@ssap.cn | QQ:2475522410 | 您当前的IP是:

版权所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京ICP备06036494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507 新出网证(京)字0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