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专家观点
关于教育精准扶贫的若干思考
作者:黄承伟   发布时间:2018-06-01  编辑:wangximing

专家:黄承伟   国务院扶贫办全国扶贫宣传教育中心主任、研究员

中共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和安排,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取得了决定性进展,显著改善了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历史的新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贫困地区教育事业是管长远的,必须下大力气抓好。扶贫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提高扶贫质量,摆脱贫困的代际传递,关键在于提高贫困群众的综合素质,激发和培育贫困群众的内生发展动力。要想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培养稳定脱贫能力,教育精准扶贫是根本之策。

开展教育精准扶贫的意义

教育精准扶贫对于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具有重要作用,具体可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教育精准扶贫是解决脱贫问题、实现脱贫目标的重要举措。扶贫政策紧紧围绕着精准脱贫攻坚目标而制定,致力于解决目标当中的缺口。中共中央将保障贫困人口义务教育作为“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之一,由此也决定了教育必然是精准扶贫的重要内容。

第二,教育精准扶贫能够有效提高整体脱贫效果和扶贫效率。如果没有精准的教育扶贫机制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单纯依靠外力帮扶,他们很难建立稳定的脱贫能力,也难以巩固脱贫成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表明,不同层次受教育者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水平不同:本科300%、初高中108%、小学43%,人均受教育年限与人均GDP的相关系数为0.562。“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一技在手,终身受益”,教育在促进扶贫、防止返贫方面的作用是根本性的、可持续的。实施教育精准扶贫,可以有效提高整体脱贫效果和扶贫效率,其作用是其他脱贫手段无法替代的。

第三,教育扶贫是教育均等化的重要手段,为长远的脱贫奠定了基础。造成贫困人口贫困的原因有很多,但公共服务不均等,尤其是教育、卫生资源的不均等,是致贫的重要原因,脱贫攻坚就是要消除这种不均衡。在教育方面,通过加大教育扶贫,可以有效促进贫困地区的教育均等化,逐渐建立其自身的内生发展动力,为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群众的脱贫问题奠定更好的基础。

不断丰富教育精准扶贫的内涵方式

教育扶贫既包括在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学校阶段的扶贫,也包括职业教育扶贫,还包括校外教育扶贫。

在校教育精准扶贫,顶层设计和实践行动由追求教育起点公平转向追求教育过程公平。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使贫困地区适龄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权利得到了更好的保障;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行动,不断缩小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差距;普通高中普及攻坚计划,率先为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制度;高等教育培养提升行动,为贫困家庭大学生建立起多种方式并举的资助体系。

此外,为使在校教育精准扶贫达到更好效果,发挥更大作用,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一系列教育扶贫行动也相继开展。如教育扶贫结对帮扶行动,为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提供了富有成效的针对性帮助和支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则着重加强了老少边穷岛等边远贫困地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确保了乡村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缩小城乡师资水平差距。

职业教育扶贫则是在校教育扶贫以外的重要补充形式。近年来,国家加大了职业教育的扶贫力度,特别是围绕在校生学费补助、住宿费减免等方面,制定出台了多项政策,主要目的是通过职业教育,使得未能考入高中或大学的贫困家庭子女,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后,能进入职业培训学校,学习就业技能,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为脱贫奠定基础。

各地还探索形成了校外教育精准扶贫的有效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贫困村的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从实践经验来看,通过有效培训贫困村中具有创业激情且带头能力强的村民,提高其创业技能和成功率,是实现整村脱贫和精准扶贫的有效手段。如地方探索形成的“1+11”培训模式,以脱贫村为培训基地,为周围甚至跨省、县的贫困村群众提供1个月的集中培训,通过实地考察脱贫成果、面对面沟通交流等方式,增强信心、开拓视野、开启思维。在集中培训期间,创业导师帮助每位学员结合自身情况,提出创业的设想和项目。培训结束后,学员回家按照学到的方法创业。在此后的11个月中,创业导师通过电话、邮件、视频等方式提供指导,确保他们创业成功。实践证明,这种教育扶贫方式不仅能明显提高贫困地区群众的创业效果,还能有效带动周边贫困户脱贫。通过开展大规模有效培训,将逐渐培养出一批贫困村致富带头人,发挥他们在带领贫困群众脱贫中的作用。这是一个内生脱贫的重要方式,也可以归为精准教育扶贫的一种重要辅助形式。二是富裕村与贫困村的结对帮扶。比如两广地区,广东富裕村与广西贫困村结对,以跟、帮、学和项目对接为载体,将广东的市场、技术、人才与贫困村的资源对接起来,提高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的创业能力,同时形成创业氛围。这实际上也是一种教育,是教育扶贫的重要形式。从国家的角度,希望每个贫困村都能通过创新的教育扶贫方式,培养出3-5个创业致富带头人。目前这种富裕村与贫困村结对帮扶的教育方式,已在部分地区成功试点,后续还将在更多地方推广。三是通过举办“讲习所”“农民夜校”“道德讲堂”等形式,在贫困村中营造勤劳致富、光荣脱贫氛围。如贵州的“新时代农民讲习所”,采取灵活机动、接地气的方式,给村民讲习近平扶贫思想、讲攻坚政策、讲脱贫、讲技术、讲信息、讲市场、讲乡村文明,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海南的农民夜校通过电视台、网络等形式,有效、有序地开展培训课程;山西一些地方开办道德讲堂,也取得了不错的教育效果。

进一步提高教育精准扶贫的精准度和有效性

一是要坚持目标标准。既不能低也不能高,确保2020年扶贫对象接受义务教育目标的实现。避免人为地将义务教育的范围扩大,不能超越现阶段实际去解决问题,否则就形成了新的不精准,对其他人也不公平。

二是坚持聚焦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要精准识别贫困家庭。教育扶贫要紧紧扣住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不能扩大范围,不能把所有事情都放在脱贫攻坚的篮子里。在现阶段,教育扶贫政策要紧扣目标,避免因力量分散而造成真正的贫困户落在后头。第二,要根据精准扶贫群体的具体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不能大而化之。例如有些孩子放弃上学,不是因为没钱交学费,而可能是学校离家太远;有些地方教育落后,不是因为缺少硬件设施,而是缺少师资。只有精准施策,才能有效提高教育扶贫的精准度和效率。

三是教育扶贫需立足当前,面向长远。教育扶贫的政策设计和支持,不仅是要让贫困家庭的孩子上得起学,还要阻断贫困的代际转移。教育精准扶贫要考虑如何让这些孩子通过上学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特别是建立未来的就业能力基础,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如果教育扶贫仅考虑让孩子上得起学,不考虑长远,那么即使保证了义务教育,精准度和效率也达不到要求。

四是要总结宣传典型,发挥示范引领的作用。通过教育摆脱贫困的例子很多,但总结和宣传不够,需要通过加大此方面的工作力度,引导其他贫困家庭重视教育,从而提升教育扶贫的精准度和效率。

更加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教育精准扶贫

社会力量是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中共中央、国务院一贯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始终坚持政府、市场、社会协同发力的大扶贫格局,密集出台的各领域各项扶贫政策,均体现了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参与精准扶贫的顶层设计思想和要求。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就详细阐述了如何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参与精准扶贫的内容。

教育扶贫是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的重要内容,是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的重要着力点。实践表明,社会力量参与教育扶贫,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作用:

一是增加了教育扶贫的资金投入。教育是扶贫的重要内容,很多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都比较倾向于把教育作为参与和支持扶贫的重要领域,从而增加了教育扶贫投入,弥补了政府力量在资金方面的不足。

二是探索有效的精准教育扶贫模式。与政府办学相比,社会力量更具灵活性和自主性,措施也更有针对性,比如阿里巴巴开展的贫困地区师资培训和奖励计划,为贫困地区学校培养师资队伍;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在贫困村建立儿童学习交流中心,关爱儿童,尤其是留守儿童的成长;还有大量个人的一对一资助等。社会力量通过不同方式参与教育扶贫,探索形成了许多有益的实践模式,推动了教育扶贫的发展,为未来的教育改革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三是营造良好的扶贫社会氛围。社会力量参与教育扶贫是一个可以传递和传承的扶贫模式,今天被帮助的孩子,长大后就很可能会成为帮助别人的人。这种感恩方式的持续传递,能够形成良好的互帮互助氛围,激发社会扶贫热情,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在全面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进程中,更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教育精准扶贫,需要进一步解决面临的问题困难,采取更有力有效的举措。

一是提高认识。人们对社会力量参与教育扶贫的认识,仍停留在做善事的层面,而没有真正理解到教育扶贫对于帮助贫困家庭彻底摆脱贫困、实现共同富裕,进而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深刻意义。只有从更高的高度、更大的范围和更深的层次理解其中的意义,才能从宣传、动员和执行中获得更好的效果。否则,社会力量参与教育扶贫,只是临时性、功利性、浅层次的帮扶行为,难以形成长期有效的机制。需要通过总结宣传的方式,提高全社会对教育扶贫重要性的认识,大力营造全社会参与扶贫攻坚的良好氛围。

二是拓展方式。提到教育扶贫,人们想到的往往是帮助几个孩子上学,但实际上,现在学校硬件和学费已经不是他们面临的根本问题。不同类型的孩子在教育上面临着不同的问题,例如有的学校校舍修建得非常好,但师资力量很弱。目前地方开始探索通过借助社会力量的方式,支持异地办学、支教等,吸引更多好老师进入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学校,这是一种更创新、有效、与时俱进的方式。应加大力度,深入总结这些成功的典型案例,发挥示范引领的作用,让更多的社会力量了解如何参与教育扶贫工作。

三是凝聚合力。教育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教育扶贫也不例外,需要整合政府、学校、社会力量、用工单位等各个相关方,协同推进形成合力,扶贫的效果才能事半功倍。目前,不同力量处于分散状态,各成体系,合力明显不够,帮扶力量有限。需要逐步形成各方力量统一协作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各方力量的作用,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的脱贫攻坚格局,促使各方资源的效益最大化,提升教育扶贫效果。

四是精准对接。一方面,爱心企业、社会组织以及个人,希望帮助那些真正有困难的人,但不知道去帮谁、帮什么,缺乏相应的信息渠道。另一方面,需要帮助的人不知道从哪里获取扶持资源。双方信息错位,增加了社会扶贫参与教育扶贫的难度。国家和社会有关方面应大力搭建信息对接平台,实现贫困地区、贫困家庭、贫困人口的需求和社会爱心力量的精准对接。比如2016年10月17日,由国务院扶贫办牵头的中国社会扶贫网正式上线,截止2017年底,注册用户超过1000万,发布贫困户帮扶需求200多万条,对接成功超过120万条,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教育扶贫方面的内容,社会扶贫效果显著。

五是加强监管。项目监管不到位,透明度不够,还有个别存在的资金挪用或贪污问题,严重影响了社会力量参与教育扶贫的积极性。需要通过建立多方监督机制的方式,形成公开透明、公平公正的社会扶贫环境。此外,应建立社会扶贫激励机制,通过评选表彰社会扶贫先进人物、先进组织、创新性的项目等方式,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教育精准扶贫,更充分发挥教育扶贫脱贫的特殊作用。



内容时间:2018-05-30

相关资源

下载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公告|帮助中心|咨询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