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减贫成绩
精准扶贫 “十二五”期间河南扶贫工作纪实
作者:   发布时间:2015-12-29  编辑:wubo

【中原经济网讯】消除贫困是全面小康的基本要求,拔掉“穷”根是脱贫攻坚的重大使命。“十二五”期间,河南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责任、摆在突出位置,把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尽快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坚持区域发展与精准扶贫相结合,注重突出重点、分类施策,整合资源、凝聚合力,创新机制、提升水平,初步探索出一条具有河南特点的扶贫开发之路,为“十三五”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牢固基础。


把扶贫的“甘霖”倾注到“穷根”上


“组装一枝花,工资0.45元,一个月下来能挣1600多元。钱虽不多,但关键是不耽误照顾老人,也不耽误送孩子上学。”说起自己组装樱花的工作,社旗县郝寨镇年庄村村民薛海萍一脸的满意。她所在的工厂就在村子里,是在县扶贫办和驻村工作队帮助发展壮大起来的企业。


年庄村是社旗县“整村推进”扶贫村,像这样以实施“整村推进”式的扶贫开发,全省还有1210个贫困村。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省委书记郭庚茂指出,扶贫归根结底是要增强贫困劳动力和人口的劳动致富能力,这是问题的根本。没有劳动致富能力,光靠输血是不行的。


变“输血”为“输血与造血”并重,着力增强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这是扶贫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找准着力点,提高针对性,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十二五”期间,省委、省政府把“三山一滩”确定为新阶段扶贫开发重点区域,坚持区域发展与精准扶贫相结合,突出“转、调、搬、改”的扶贫举措,同步实施农村低保、医疗救助、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大力实施扶贫攻坚。


——转。即通过技术培训就业服务,把贫困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就业,这是最快也是最有效的途径。我省坚持多年的“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针对具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愿望的贫困劳动力开展的技能培训项目,为贫困人口脱贫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被《人民日报》报道过的商丘睢县青年汪松涛,以前连字都不会打,更别说有啥技术了,接受“雨露计划”培训后,先是打工挣学费,然后开网店创业,现在已是一家拥有自创品牌公司的老总。


职教扶贫一小步,人生前进一大步。


新县依托国家“雨露计划”、“阳光工程”等政策,大力开展农村贫困劳动力涉外技能培训,形成了“职业培训+国外就业+回国创业”新模式。全县有 3000多人回乡创业,带动5.7万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成为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生力军;洛阳市强力实施扶贫开发“雨露计划”,通过资助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培训农村劳动力等,让数以万计的贫困地区劳动力掌握一技之长、端起“金饭碗”;驻马店市以实施“雨露计划”为抓手扶持贫困家庭,坚持凡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中的子女接受中、高等职业教育,经过自愿申请,均可享受每生每年2000元的扶贫助学补助……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作为贫困地区、贫困乡村,积极做好精准扶贫,多争取一个扶贫项目是好事,更重要的是,要注重贫困人口生产技能教育培训工作,有一技之长,有创业发展门路,有产业支撑,才能从长远上解决一个家庭脱贫,进而走上致富。”一位省辖市领导干部深有感触地说。


我省深入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和职教攻坚二期工程,持续加大人社、教育、农业、民政、扶贫、残联等部门“六路并进”培训工作力度,创新扶贫“雨露计划”培训方式,将扶贫资金补贴范围扩大到全省参加中高职教育的贫困学生,将职业教育和短期技能培训补贴由以往培训基地统一申报领取变为学员申请、县乡村逐级审核后发放到人,力推精准培训,促使贫困人口就业方式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促进其向非农产业转移、向城镇转移、向市民转变。


2011年以来,大力实施“雨露计划”,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大订单、定向、定岗培训力度,培训贫困家庭劳动力20.211万人,专项培训贫困村负责人和致富带头人2900名。今年我省启动扶贫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工程,计划于2015~2017年,为每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平均培养3~5名扶贫创业致富带头人,全省累计培训2.92万人以上,每人带动3户以上贫困户,实现约35万贫困人口的增收脱贫。


——调。即通过扶持农业特色产业,加快贫困人口增收致富。产业是扶贫的主要手段和治本之策,选准主导产业,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有利于贫困地区的发展。


发展为本,产业为基。陕县张汴乡曲村农民李贵良家的房子过去是危房,后来县里给老李家补贴几万块钱修复了地坑院,做起了特色小吃生意,一年下来,能有万把元收入。


陕县的做法,将扶贫开发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与旅游开发相结合,只是我省推进乡村旅游扶贫工作的一个缩影。2014年,省委省政府就出台了《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结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危房改造、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生态搬迁、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及古民居保护等项目建设,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促进贫困地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发展,促进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


我省农村贫困人口多,短期内不可能全部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考虑到这一点,省长谢伏瞻指出,“要把精准扶贫作为新阶段扶贫开发的主攻方向,瞄准最贫困的乡村、最困难的群体、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致贫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正因为如此,全省各地探索出不少具有特色的产业扶贫项目。


被誉为“中国羽绒之乡”的台前县,大力发展羽绒和汽配两个基础产业,以此为依托拉长产业链条,推动产业从“地头”走向云端,实现了以主导产业精准扶贫,2013年以来,全县每年平均约1万人实现脱贫;香菇、猕猴桃、山茱萸,三大“农字号”产业方阵,成为西峡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脱贫致富的“强力引擎”。2014年西峡香菇出口创汇6.5亿美元,猕猴桃系列产品成功打入国外市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0%来自三大主导产业,全县贫困人口减少 11927人;光山县在历史上曾有种植油茶的习惯,县委县政府把大力发展油茶产业作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绿色环保产业来抓,目前已经走出了一条“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路子;栾川探索旅游扶贫发展模式,并逐渐形成以旅游发展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栾川模式”。目前栾川旅游景区有30多家,数量居全国县级第二……


2011年以来,全省累计实现55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实现脱贫人口过半的目标。2014年,53个贫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8071元,比2010年4553元增长77.27%,年均增速15.39%,高于全省年均水平1.13个百分点。预计2015年底全省有望再实现120万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搬。即把没有生存条件或者发展成本太高的贫困地区,通过易地搬迁解决贫困问题。


“不搬迁辈辈受穷,山把人都给困死了,搬出来才能脱贫致富。”8月23日,辉县市佳怡社区居民路麦莲感慨地说。搬到社区前,路麦莲在辉县拍石头乡黑沟水村生活了30多年,恶劣的自然条件,让种养殖等致富产业的发展无从谈起,上学、就医等问题,也让黑沟水村群众犯难。


对“三山”贫困地区的扶贫工作,省委一直高度重视,把实施“三山一滩”贫困群众脱贫工程作为“三农”工作“四大工程”之一,专门出台了《河南省大别山伏牛山太行山贫困地区群众脱贫工程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对“三山”深石山区条件恶劣、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成本太高的贫困群众,集中力量实施扶贫搬迁。


石漠化严重的辉县市,大力实施“山区贫困群众万人易地扶贫搬迁计划”,让群众融入城镇化、工业化的大潮,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这为就业致富夯实了基础。贫困户搬迁后,人均现金月收入达2700元,比搬迁前增加了两倍;伏牛山深处的西峡、淅川等县的贫困群众,搬迁到了靠近县城、乡镇、市场、公路等比较适宜居住的地方,实现了通自来水、电、广播电视、水泥路,很大一部分还用上了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安居乐业,生存环境明显改善。


搬迁扶贫整村推进,既摘穷帽又斩穷根。


我省把易地搬迁扶贫作为跳出“贫困陷阱”的主要抓手,聚合各方资源,按照“搬得出、稳得住、兴产业、可致富”的要求,与产业集聚区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生态环境建设、贫困地区产业发展、贫困群众转移就业相结合,对深石山区生存条件恶劣、世代延续贫困、难以就地脱贫的贫困群众,加大了易地搬迁扶贫力度。


除了“三山”深山贫困区的搬迁扶贫,黄河滩区贫困群众的搬迁也是我省扶贫开发的重点。今年8月5日,黄河滩区第一批迁建试点村——封丘县李庄镇贯台村正式启动。按照黄河滩区居民迁建试点方案,各级、各有关部门采取得力措施,兰考、封丘、范县的4个乡(镇)的安置区建设快速推进,安置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设计工作已全部完成,专项资金及整合资金已落实到位。


2011年以来,全省共有18.35万深石山区贫困群众实施搬迁扶贫,贫困村道路、安全饮水、农田水利、电力、住房等基础设施显著改善,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广播电视、移动通讯、宽带网络、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一大批贫困村成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2015年,全省再对5万多名深石山区群众实施搬迁,完成1.67万名黄河滩区群众的迁建入住。


——改。即通过改善贫困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夯实发展的基础。整村推进是“改”的最主要的形式之一。整村推进主要是按照“五规合一”的原则,统筹聚合涉农部门项目,整合各个部门资源和社会力量,帮扶贫困村脱贫致富,重点实施水、电、路、讯、房、环境改善到农家、农户增收致富的“‘六到’‘一增’” 工程,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


2014年,内黄县亳城乡河村通过实施整村推进项目,修通了村里和园区的道路,激活了全村温棚蔬菜产业的发展,全村农民人均年收入9500元,是2010年的4倍,实现了由贫困落后村到县里先进村的华丽转变。南召县在区域优势比较明显的行政村,突出发展特色产业,形成“连片开发、一村一品”的区域格局,共建成以柞蚕、辛夷、花生、花卉等为主的各类特色经济专业村158个,占全县总村数的42%以上。


2011年,我省进入扶贫开发新阶段以来,省委省政府每年对1000多个贫困村着力实施整村推进项目,目前已在4350个村实施了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一批科学规划引领好、支柱产业发展好、工程建设标准高、示范引导作用强的整村推进示范村也在全省涌现,台前县夹河乡姚邵村等100个脱贫致富效果好的村,被评为“2014年整村推进示范村”。


为加快贫困地区经济保持较快增长,我省还通过优化生产力布局、统筹城乡发展、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一些贫困地区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素有“银太康”之称的太康县,过去是以棉花种植面积超百万亩而著称的农业贫困大县,现在依靠产业集聚发展,已成为有名的纺织工业大县和全国最大的民用锅炉压力容器生产基地,在民用锅炉市场中占据超过四分之一的份额;地处黄河故道的民权县,2006年县财政收入在全省100多个县排倒数第一,如今已从传统农区蝶变成“中国冷谷”,在全国冷柜销量前二十名企业中有6家企业落户民权,市场占有率达32.7%……


与2010年相比,在2014年全省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排名中,53个贫困县中有40个左右位次前移。


一幅幅画面,一串串数字,一个个案例,一处处变化,生动地展示出“十二五”期间河南在扶贫开发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也深刻地展示出精准扶贫的巨大作用,为我们打好“十三五”期间的扶贫攻坚战提供了难能可贵的经验和启示。


把精准的“箭头”瞄射在“靶心”上


扶贫开发是一场攻坚战,要取得实效,就要坚持“靶心疗法”,瞄准靶心,精准扶贫。


强化精准施策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打赢扶贫攻坚战的必然选择和科学手段。毕竟,用过去那种“大水漫灌”式的扶贫,成本巨大成效缓慢,财力不允许,时间不允许,资源也不允许。对此,省委副书记邓凯强调,扶贫开发工作事关大局,已经到了攻坚拔寨、真刀真枪的关键阶段,必须给予高度重视,要切实按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积极实施精准扶贫。


千难万难,只要重视就不难;大路小路,只有行动才有出路。


——精准识别。精准识别扶贫对象,是做好扶贫工作的前提和保证。


10月27日,舞阳县召开扶贫开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复核工作培训会,全县114个贫困村的负责人被要求必须到场进行培训。


复核只是扎实有序推进建档立卡工作的一个环节。在此之前,扶贫部门已经通过各种办法,保证这项工作稳步进行:选择兰考等10个县作为试点县,探索路子、示范推进。按照“一公示一公告”程序认定贫困村、“两公示一公告”程序认定贫困户,开展2次“回头看”复查复核,组织3次省级专项督查。


2014年以来,按照国家统一制定的扶贫对象识别办法,我省开展了贫困村和贫困户调查摸底、识别认定、建档立卡工作,初步摸清了全省8103个贫困村和576万贫困人口的基本情况、致贫原因,落实了帮扶责任单位。


——精准布局。规划是指导精确落实的纲领,总体部署有了,行动的方向也就明确了。


全省的贫困人口、贫困状况以及扶贫工作的进度基本摸清了,接下来该怎么干?统筹布局,规划引领。


为了撬动市场资源、统筹政府资源、整合社会资源,我省在摸清贫困的基本状况之后,把规划引领放在突出的位置,强化扶贫规划引领,通过规划引领,聚合扶贫资源。


对全省大局来说,“三山一滩”群众脱贫工程规划是重点,按照区域整体发展与扶贫到村到户相结合的总体思路,推进贫困地区扶贫攻坚;对行业部门来说,各自有各自的扶贫规划,按照行业的特点、职能,切实加大资金、项目、政策倾斜支持力度,共同推动贫困地区发展;对贫困县、贫困村来说,脱贫不是坐等扶持,也要制定脱贫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工作措施、脱贫时限、保障机制等,与行业扶贫规划有效对接。规划的制定,为统筹把握扶贫开发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精准帮扶。政策路线确定之后,干部是决定因素。


南阳市内乡县农业局驻内乡县瓦亭镇庞集村原驻村党支部书记周建奎,将一个人均收入不足千元、村集体债务40多万元的省级贫困村变为全县先进村。群众说:“原以为他只是来镀金,没想到干得比我们还实在。”


庞集村的变化表明,精准“滴灌”的效果如何,找好“领头雁”至关重要。


省委从2010年开始,选派优秀机关干部到贫困村任第一书记,就是要确保每个贫困村都有驻村帮扶单位,每户都有帮扶责任人,实现驻村帮扶长期化、制度化。


理清发展思路、坚持分类施策,变“输血”为“造血”,做打通精准“滴灌”的“通道”,第一书记肩上的担子不轻。省委副书记邓凯要求,“要严格落实‘队员当代表、单位做后盾、领导负总责’驻村扶贫责任机制”,叮嘱贫困村第一书记,“要强化责任意识、增强使命担当,努力成为熟悉情况的村里人、推动发展的领路人、群众认可的贴心人、村委班子的带头人”。


——精准管理。管理是落实政策的关键。


“戴着贫穷帽子、过着炫富日子”。过去,人们常常对贫困县的这种现状感到心酸和无奈。毕竟,下拨扶贫资金、上马扶贫项目、支援扶贫干部,这些都是政府和社会各界想尽力帮助贫困地区改变现状的举措,然而,机制上的不畅,管理手段上的滞后,导致扶贫工作出现变形、走样。


为改变这样的现象,我省创新方式,强化了对扶贫资金的管理。


扶贫资金是贫困群众的“保命钱”,是减贫脱贫的“助推剂”,精准扶贫,对资金的使用相当关键。


2014年3月11日,我省第一批中央和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发展资金)14.2896亿元切块下达,主要用于推动1000个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20万贫困人口培训后再就业,5万余名贫困人口扶贫搬迁,120万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这标志着我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机制改革迈出新步伐。


今年,省委省政府又下发了《河南省财政专项扶贫项目管理办法(试行)》,着力提高财政专项扶贫项目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水平。把财政扶贫项目审批权限全部下放到县,由贫困村、贫困户自主选定扶贫项目,使扶贫资金使用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加公开透明。


除此之外,省扶贫办加强了扶贫资金绩效考评,将各省辖市、直管县(市)、贫困县2013年扶贫资金绩效考评结果划分A、B、C三个等次,对考评成绩优秀的市县兑现了扶贫资金奖励。


为了防止虚报、冒领、截留、挤占、挪用扶贫资金,省委省政府加大对扶贫资金的监督和管理,制定了“扶贫资金项目公告公示办法、各类别扶贫项目资金管理办法”。扶贫办先后对各市县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开展3次专项督查。除此之外,还进一步发挥贫困群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新闻媒体等的监督作用,增强了扶贫资金监管合力。


——精准考核。对贫困县的考核,是扶贫开发的重要“指挥棒”。


今年,我省制定印发了《河南省贫困县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暨扶贫开发考核评价办法(试行)》,明确扶贫开发占60%的考核权重,GDP和其他一共占40%的考核比重,把减贫成效作为主要指标,加强对贫困县的考核。


省委省政府提出,对提前脱贫“摘帽”的贫困县,原定扶持政策不变,投入力度不减;对扶贫工作严重滞后、绩效考评排名靠后的贫困县,严格问责。同时,采取对贫困县党政主要领导“不脱贫不换岗、先脱贫可重用受表彰”的激励政策。


贫困县考核评价办法,不光是一个“指挥棒”和“动员令”,更是一份“军令状”。


全省18个省辖市、10个省直管县(市)、53个贫困县均落实了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开发责任制,各贫困县也细化完善全县脱贫规划,列出脱贫时间表,确定脱贫路线图,相继制定全县扶贫开发考核办法,与乡镇签订减贫责任书,扶贫开发出现明争暗赛的新局面。


考核指挥棒这样调整,对更好地引导贫困地区领导干部把工作重点、主要精力转到扶贫开发上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011年以来,我省扶贫开发3年被国务院扶贫办和财政部绩效考评为A级,4年连续获得扶贫资金奖励共计3亿多元。今年4月,汪洋副总理在河南报送的扶贫开发专题报告上作出重要批示,对我省扶贫开发探索的路子和经验给予了较高评价。国务院扶贫办对河南的扶贫工作给予充分肯定,称我们走出了“河南特色的扶贫之路”。


把脱贫的“高音”奏响在“战场”上


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看扶贫、讲扶贫,多次发表有关扶贫开发的重要讲话,特别是今年以来,总书记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进行了深入阐述。在前不久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他强调指出,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众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明确了打赢扶贫攻坚战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提出要“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基本方略,坚持扶贫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坚持精准帮扶与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开发紧密结合,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坚持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有效衔接,咬定青山不放松,采取超常规举措,拿出过硬办法,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这为河南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行动指南和基本遵循。


截至2014年底,我省有贫困村8103个,贫困县53个,其中国家级贫困县38个(国家连片特困地区县26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2 个),省级贫困县15个,农村贫困人口576万人。其中,大别山、伏牛山、太行深山区、黄河滩区“三山一滩”地区,有贫困村5452个、贫困人口 403.6万人,分别占全省总数的67.3%和70.1%,到2020年要实现全面脱贫,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进入决战决胜的阶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必须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全省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创新思路、精准发力、合力攻坚,让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与全省人民一起同奔小康、共享改革发展红利和成果。


——规划引领、精准脱贫。科学规划是精准脱贫的重要基础。继续实施“三山一滩”群众脱贫工程规划为重点,按照区域整体发展与扶贫到村到户相结合的总体思路,大力推进贫困地区扶贫攻坚。行业部门要制定行业扶贫规划,切实加大资金、项目、政策倾斜支持力度。贫困县、贫困村要制定脱贫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工作措施、脱贫时限、保障机制等,与行业扶贫规划有效对接。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按照国家统一制定的扶贫对象识别办法,精准识别,不撒“胡椒面”,对每个贫困村、贫困户建档立卡,各项扶贫措施要与贫困识别结果相衔接,做到规划到村到户、帮扶到村到户、考核到村到户。坚持发展与扶贫并重,实施“转、扶、搬、保、救”五措并举,推动精准扶贫更加有效,更可持续。


——强化责任、夯实基础。为官避事平生耻。扶贫开发是一项连接民心和党心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每个党员领导干部都要增强责任感使命感。要实行脱贫工作责任制,落实“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管理体制,落实各级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责任制,每年要向上一级党委、政府签订脱贫责任书,并专题报告扶贫攻坚进展情况。县级党委政府作为落实扶贫开发政策最重要主体,要承担扶贫开发的主体责任,加快发展、科学发展,使发展成果更多惠及扶贫对象。


处在扶贫工作的第一线,基层党组织非常重要。要把扶贫开发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与落实基层四项基础制度结合起来,加强以贫困村党组织建设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抓实抓好贫困村第一书记选派和管理工作,选好配强村级领导班子,努力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


——把握关键、强化考核。“有技”走遍天下,“无技”寸步难行。扶贫的关键在于增强贫困劳动力和贫困人口的劳动致富能力,而提升劳动致富能力关键在技能,要高度重视贫困地区教育工作,切实提高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质量和水平,真正切断贫困的代际传递。进一步做实做好贫困群众技能培训工作,创新“雨露计划”扶贫培训方式,扩大扶贫资金补贴范围,促进精准培训。


扶贫成效入考核倒逼干部“下深水”。要坚持扶贫目标、任务、资金、权责的“四到县”制度,用好贫困县考核“指挥棒”。研究建立贫困县、贫困村适时退出机制和激励机制,完善贫困县考核评价办法,以脱贫成效为责任考核目标,把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和减少贫困人口数量作为主要指标,引导贫困地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把工作重点放在扶贫开发上。


——加强投入、集聚合力。扶贫资金是减贫脱贫的“助推剂”,精准扶贫,对资金的使用相当关键。发挥政策性金融的导向作用,引导和鼓励商业性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增加对贫困地区的信贷投放。


一场大合唱,任何不协调的声音都会影响整体的效果;一场扶贫攻坚战,没有协调一致的步调,效果肯定也不会好。要创新社会参与机制,建立和完善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制度,建立信息交流共享平台,形成有效协调协作和监管机制。积极搭建平台,倡导、组织社会各界有为之士、爱心人士参与扶贫事业。(余正言)

内容时间:2015-12-29

相关资源

下载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公告|帮助中心|咨询建议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甲29号院3号楼华龙大厦A/B座13层、15层 | 邮编:100029

联系人:王老师 | 电话:400-0086-695 | E-mail:database@ssap.cn | QQ:2475522410 | 您当前的IP是:

版权所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京ICP备06036494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507 新出网证(京)字0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