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贫困治理
习水县2011—2020年扶贫开发规划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3-25  编辑:wubo

前言

习水是革命老区县,国家扶贫开发重点扶持县,2001年以来,习水县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和中央有关扶贫开发方针政策,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以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劳动力转移培训为重点,充分利用国家扶贫资金,省级扶贫资金和社会扶贫资金,努力改善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提高贫困人口素质,增加农民收入,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作为贵州省贫困人口较多,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扶贫开发任务最重的县份之一,习水贫困人口分布广,老、少、边、穷集中连片等,扶贫开发任务非常繁重。

当前,我国扶贫开发已进入开发式扶贫与社会救助式扶贫的新阶段,进入了“生存型扶贫”向“发展型扶贫”转变的关键时期,进入了农村改革,制度创新,推动现代农业的主要时期。习水要实现到“十二五”期末,贫困人口全面脱贫,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贫困地区农民人的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的目标。让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迫切需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立足习水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围绕“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和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的目标,把扶贫开发列入经济发展重要内容,统筹推进,把扶贫开发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农民增收作为“三农”工作和扶贫开发工作的重中之重,结合实际,固地制宜,不断探索我县扶贫开发的新途经,新方式,使开发式扶贫和救助式扶贫有效衔接,专项扶贫与社会扶贫有机结合,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相互协调,扶贫开发与计划生育相互促进,力求贫困地区与全社会一样协调发展,社会和谐进步。

为此,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和习水县“十二五”规划纲要精神,编制了《习水县2011——2020年扶贫开发规划》。这个规划是今后十年我县扶贫开发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规划主要阐述了扶贫开发的指导思想,任务目标、工作任务,全县上下将采取各种政策和措施,认真履行职责,努力完成规划任务。

 

第一章  基本县情


第一节  县情概况

习水县位于黔北边缘,地处四川盆地向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东与桐梓县接壤,西与赤水市 相连,北与合江县,江津市、綦江县毗邻,南与仁怀市 ,古蔺县相接,地处:东径105050′20″---106044 ′30″ ,北纬28 °50 ′15″ 面积3127.7平方公里。全县最高海拔1871.9米,最低海拔275米,山地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95%:相对差达1596米。由于海拔差异大,立体气候十分明显,全县年均温度12.6——18.50C,年总积温4600——68000C,无霜期220——352天;多年平均降雨量800——1200毫米,全县800米以下的低海拔河谷地区534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6%,年总积温5500——68000C,无霜期310——352天:海拔800——1200米的半山区1218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39%,年总积温5000——55000C,无霜期260——310天;海拔1200米以上的山区1328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47%,年总积温4600——50000C,无霜期220——260天,特殊的地理状况确定了我县赤水河流域的乡镇不耐旱,习水河流域的乡镇不耐劳,高山乡镇秋风重,农业生产极不平衡。

习水境内交通方便,有纵连南北,横贯东西的赤桐、习赶、马合、习赤、习茅、长东、习新公路和在建的仁赤高速公路,习水交通闭寨问题已基本解决。

习水境内有大小河流246条,总径流量多年平均值为18亿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为28、11万千瓦,可开发利用5、48千瓦,森林覆盖率52、72%,有国家级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自然保护区一个,面积486平方公里。

主要矿产资源有:天燃煤,储量47.8亿吨;黄铁矿,储量1042万吨;重晶石,储量66万吨;高岭土,储量度13万吨,石灰岩、白云岩、石英砂岩、大理石等储量也均较丰富,利于开采。

全县24个乡镇区,634个自然村,5376个村民组,2010年末总人口712846人,其中农业人口642441人口,耕地面积96万亩,其中,稻田面积37万亩,旱地面积59万亩,2010年全县粮食总产量29.92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3206元。


第二节  贫困现状

习水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扶持县,是革命老区县,全县有一类贫困乡镇 1个,二类贫困乡10个,三类贫困乡镇7个;有一类贫困村141个,二类贫困村213个,三类贫困村25个;有17.85万贫困人口(按人均纯收入不足1500元统计);有52个自然村不通公路,有13个自然不通电,有68个自然村不通广播电视;有58000多贫困人口饮水困难。

习水大多数贫困人口居住在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山区和干旱地区、坡陡沟深,土地贫瘠 , 生产生活条件差,生存环境恶劣,基础设施落后,农民抗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能力弱,和发达地区相比 ,差距在进一步拉大;和周边地区相比,经济发展依然滞后,仍然处于贫困状态。

 

第二章  指导方针和奋斗目标


第一节  指导方针

2011——2020年,习水扶贫开发的总体是思路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习水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调整结构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为动力, 以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为落脚点,认真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统筹规划、发挥优势,切实解决好贫困地区群众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基本增收门路、劳动者基本素质的问题,确保如期实现扶贫开发任务。

基本方针:

(一)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实行扶贫开发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衔接,把扶贫开发作为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鼓励和帮助有劳动能力的扶贫对象通过自身努力摆脱贫困;把社会保障作为解决温饱问题的基本,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二)坚持科学发展。把扶贫开发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强水利、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重视科技、教育、卫生、文化事业发展、社会和谐进步。

(三)坚持可持续发展。扶贫开发必须与资源保护、生态建设、计划生育相结合,实现人口、资源、环境、良性循环,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充分发挥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创建性、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扶贫开发;激励广大群众自强不息、不等不靠、 苦干实干,努力改变贫穷落后面貌。

(五)、 坚持政府主导,分级负责,全社会共同参与。切实加强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领导,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和资金投入力度,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实行扶贫开发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


第二节  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2011——2020年,习水县扶贫开发总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是:进一步改变贫困山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巩固温饱成果,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进一步加大贫困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贫困地区生态环境,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加大产业化扶贫力度,充分发挥贫困地区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优势,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培植壮大特色支柱产业,实现增产增收。到2015年全县贫困人口基本实现脱贫,贫困人口控制在5%以内,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达3000元以上;到2020年贫困人口基本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贫困人口控制在3%以下,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达6000元以上。

 

第三章  产业扶贫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产业化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无粮则乱。2011——2020年,习水县产业化扶贫要围绕“14321”工程,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扎实推广普及先进实用技术,切实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形成优势产业、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目标。


第一节  粮食生产

粮食生产是农业发展、农村稳定的前提和基础。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放松粮食生产。一是要进一步加大农业适用技术的普及推广力度,提高粮食生产科技含量;二是要把科学种田,提高粮食产量,提高人均占有粮食水平作为目的发展粮食生产。到2020年“两杂”良种,水稻旱育稀植、玉米育苗定向移栽,旱地分带轮作、地膜覆盖等科技推广率达100%,全县粮食年产量稳定在30万吨以上,农村人口人均占有粮食450公斤以上。


第二节  畜牧产业

按照“发展生猪,主攻羊牛,突出品改,提高品质,促进增收”的目标,以市场为导向,加快畜牧业大县建设步伐。重点加强畜禽品种改良,疫病防治,良法良料产业化配套体系建设,积极推广种植优质牧草,搞好秸秆氨化,实现科学饲养,努力提高畜禽出栏率,商品率。到2020年实现年产值19、5亿元。

1、 生猪:杂交良种化100%,实现年出栏商品猪100万头以上。农民人均增收800元。

2、 山羊:杂交良种化100%,实现年出栏商品羊100万只以上;农民人均增收600元。

3、 商品牛:杂交良种化100%,实现年出栏商品牛10万头以上;农民人均增收300元。

4、 家禽:每年出栏500万只,农民人均增收200元。

5、 完善畜禽防疫体系建设和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确保畜禽产业健康发展。


第三节  特色产业

针对习水地理气候实际, 按照“产业调优、产品调特、规模调大、市场调活、效益调高”的原则,围绕市场需求,因地制宜,按产业化要求积极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年度特色产业实现产值38、1亿元目标。分别是:2011——2020年逐步建成有机红粮基地20万亩,年产红粮5万吨,实现年产值3、5亿元; 建成油菜基地10万亩,年产菜油2万吨,实现年产值6000万元;建成蔬菜基地30万亩,年产蔬菜120000万斤,实现年产值6亿元;建成桂圆、葡萄、柚子、李子、杨梅为主的水果基地 10万亩,年产水果3000 万斤,实现年产值4、5亿元;建成以油厚朴、杜仲、石斛、天麻、金银花为主的中药村基地40万亩,实现年产值6亿元,建成以核桃、板栗为主的干果基地25万亩,实现年产值10亿元;建成花椒基地10万亩,年产花椒3000万斤,实现年产值7、5亿元。上述特色产业建成后,每年可增加农民人均收入4565元。


第四节  龙头企业

按照“三化同步”的要求,转变观念、理清思路、探索路子、跳出农业抓农业,树立走农村工业化的理念,在工业化、城镇化纵深发展的过程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

培育壮大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扶贫龙头企业。围绕特色产业、在项目申报、资金投向、贴息贷款等方面大力扶持特色产品加工企业,着力打造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提升“产、加、销”一体化产业扶贫的层次和水平,带动贫困地区群众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重点扶持以肉、粮、油、果、药、蔬、花椒、红薯为主的扶贫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形成特色产品加工基地和功能各异的扶贫加工产业带,提升企业、基地对农民的吸纳能力。积极引导和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园区集中,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引导和扶持龙头企业直接投资农村,建立生产基地,增强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功能、切实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加大特色产品和地理标志开发保护力度,整合区域产品加工品牌,积级培育和壮大一批竞争力强的名优产品,到2020年力争每个乡镇建成2--3家省市级龙头企业和专业市场,实现年产值7500万元,农民人均增加收入110元。

大力培育农村产业合作组织。依托特色产业,大力发展以农户为主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着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基地十专业合作社十农户”的模式,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和风险协调机制,形成规范稳定的合作关系,让农民分享加工、流通环节的利益。大力培育专业市场和培养农村经济能人,以专业市场和流通大户为纽带,把广大农户连接起来,引导贫困农户直接进入市场,提高贫困农户组织化程度,推动扶贫产业由“小规模”向“大群体”“产业化”转变。积极引导和扶持农民通过合作方式建立农产品加工企业。

 

第四章  基础设施


第一节  水利建设

水利设施的保障是农业生产的保障,是直接影响农业农村群众解决温饱,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因素。要按照“人畜饮水安全,防洪抗旱并重、开发保护并举”的原则,以解决农村人畜饮水、标本兼治、全面加强水利基础设施体系建成,改造和完善配套山塘、水库、沟渠 等现有设施,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改善和新建一批水利设施,到2020年实现人均保灌溉面积0.55亩,人均新增0.2亩,全县新增保灌面积150000亩左右,有效解决10.5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


第二节  交通建设

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推进贫困地区的通村公路通组公路项目建设,提高乡村公路质量和通畅率,着力改善贫困地区交通状况,到2020年实现80%的建制村通油路,100%的自然村组通石子路,缩小区域内非贫困乡镇和贫困乡镇、贫困村与非贫困村的贫困差距,夯实区域发展交通基础,突破区域发展的交通“瓶颈”制约;切实改善贫困地区发展环境条件。到达2020年建成通村通组公路1982 公里。


第三节  农村通电通讯建设

继续完善贫困地区农网改选,推进农村电气化建设,加大贫困地区农村信息网络建成力度,提高普及率;加快农村贫困地区“三电合一”光纤宽带进乡入村工程建设,继续推进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到2020年全县实现自然村100%通电,100%的农户能收看电视,100%的建制村通光纤宽带。


第四节   农村生态环境建设

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以水土保持为中心,以实施退耕还林还草为重点,切实抓好植树造林,封山育林,深入开展天然林保护工程“长治”工程和“长防”工程建设,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扎实抓好赤水河,桐梓河,习水河流域生态治理和水土流失治理,形成我县生态绿化带、把生态建设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社会效益有机统一。到2020年全县25度以上的坡耕地退耕还林达58 %以上,森林覆盖率达  63%。

加强贫困地区森林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开展污染物乱放乱排治理,强化水污防治,保护水资源;减少农药、化肥施放,实施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理,保护农村自然环境。加快村寨道路硬化、继续实施农村沼气池建设、支持和引导贫困农户改厕、改灶、改厨。继续推动“四在农家”新农村建设;因地制宜建设山水田园村寨和民族特色村寨。


第五节   易地扶贫搬迁

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原则,继续对生活在自然条件极为恶劣、缺乏基本生存和发展条件地区的农村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搬迁扶贫,实现消除贫困和改善生态的双重目标。到2015年易地扶贫搬迁3100户,到2020年再搬迁3000户。

积极向上争取易地扶贫搬迁资金,加大易地扶贫搬迁资金投入力度,确保国家补助资金的60%以上用于搬迁农户住房和附属设施建设 。整合其他项目投入资金,着力改善贫困群众生存和发展条件。加大对易地扶贫搬迁农户迁后发展的支持力度,提高后续发展技能培训,发展后续产业,确保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顺利实施,使搬迁的农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第五章   社会扶贫


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坚持民生优先,更加注重发展成果的普惠性,围绕提高人民群众吃、住、学、医、乐等生活质量,努力扩大就业和再创业,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各项社会保障体系,切实加强教育、文化、卫生、计生、社保等公共事业建设,不断增长政府保障民生的能力。


第一节  教育

建立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加大对贫困地区农村基础教育投入,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确保乡镇均有一所较高标准的中心幼儿园,中心小学、初级中学、建制村都有完整小学。大力开展贫困地区农村教师业务培训,提高教师授课水平,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到2015年末,学前三年幼儿园入园率乡镇所在地达60%,建制村达35%;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初中入学率达90%以上,毕业率95%以上;高中入学率达65%以上;农村脱盲人员巩固率达95%以上。到2020年末,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乡镇所在地达80%,建制村达50%;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以上;初中入学率达95%以上,毕业率达98%以上,高中入学率达70%以上,农村脱盲人员巩固率达98%以上。


第二节  卫生

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提高全民健康素质特别是贫困人口健康素质,促进城乡医疗卫生协调发展,建立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机构服务功能,增添医疗卫生基本设备,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不断建立健全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努力提高农村和乡镇医务人员专业素质,进一步巩固农村初级卫生成果,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提高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扩大农村居民受益面,防止农村人口因病返贫。到2015年末,全县85%的建制村建成甲级村卫生室,全县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2岁以上。到2020年末,95%的建制村建成甲级村卫生室 ,全县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3岁以上。


第三节   计生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严格执行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制,稳定和降低生育水平,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特别是“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现象要加大控制力度,缓解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整合乡村计生服务;妇幼保健服务,建立健全乡村卫生 缺陷预防网络,全面开展贫困地区农村孕前优生免费保健检查,努力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有效遏制贫困地区出生缺陷导致贫困。到2015年末,全县总人口控制在76万以内、年平均人口生育率控制在12‰以内,年平均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新生婴儿缺陷发生率控制在4‰以内,出生人口性别比降到110以下。到2020年末,全县总人口控制78万以内,年平均人口生育率控制在10‰以内,年平均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新生婴儿缺陷发生率控制在3‰以内;出生人口性别比降到103以下。


第四节 农村社会保障

继续深化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医疗制度,推进基本卫生服务均等化。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全面开展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5%以上;继续实施农村贫困家庭危房改造;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稳定在95%以上。

 

第六章  专项扶贫


第一节   整村推进

结合新农村建设,进一步修订和完善整村推进规划,分年度实施第二轮整村推进,发展特色支柱产业,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自我发展能力,以县为平台,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和社会帮扶资源,进一步改善贫困乡村水、电、路房、气和环境“六到农家”工程,加强公益设施建设,加强整村推进项目后续管理,力争到2015年末完成188个贫困村的第二轮整村推;2020年末完成191个贫困村的第二轮整村推进,使全县379个贫困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全面改善,增收门路更加稳定,劳动者素质全面提高。


第二节 旅游扶贫

根据各乡镇的自然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培育发展乡村旅游扶贫产业,充分利用革命老区,生态环境优势,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生态休闲旅游,拓展扶贫开发领域,按照“突出重点,打造亮点,到村到户,利益联结、股份合作、滚动发展”的要求,努力推动以生态休闲,自然风情、红色旅游为主的乡村旅游扶贫工作,不断拓宽贫困群众增收领域,力争到2015年建成乡村旅游扶贫项目10个,覆盖9个贫困乡镇,接待游客80万人以上,实现旅游收入4亿元以上.2020年建成乡村旅游扶贫项目12个,覆盖8个乡镇,接待游客150万人以上,实现旅游收入10亿元以上。


第三节  农民技能培训

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为出发点,以进一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为目标,认真开展农民技能培训,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多形式的培训,为贫困地区造就一批有理思、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为扶贫开发服务,为脱贫致富献力。力争2011——2020年完成农民技能培训30万人次,贫困地区扶贫干部1万人次,使贫困农户每户有1——2名劳动力掌握1——2门农业实用技术;扶贫干部政策水平进一步提高;继续实施 “两后生”和“三位一体”为重点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力争到2020年累计完成20000以上的劳动力转移培训。


第四节   信贷扶贫

信贷扶贫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引入竞争机制、固定贴息水平,灵活补贴方式,逐步探索建立 风险防范和激励约束机制”的要求,根据《习水县信贷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坚持责权统一、自愿和公平公开;贫困户直接受益。重点扶贫种养业的原则,把信贷资金投放到种植业、养殖业农户、种植业养殖专业户,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从事农民产品加工的扶贫龙头企业。在2011——2020年间,积极向上争取信贷扶贫贴息资金;增大县级匹配贴息资金的投入力度实现每年投放信贷扶贫资金5000万元以上,每年为农民贴息300万元左右。

 

第七章   投资概算和效益分析


第一节    投资概算原则

本规划的投入资金概算,标准以现行物价为基础,资金投入以国家投入与部门和群众自筹相结合,以国家投入为主,地方财政相应匹配,部门和贫困群众自筹为辅,并按照“统一规划、统筹安排、渠道不乱、性质不变、相对集中、配套使用,确保效益、各记其功”的原则,瞄准贫困群体,富民与强县同步发展,建立健全资金激励约束机制,一次规划,分年实施,确保扶贫开发整体效益。


第二节   资金投向

根据规划,2011——2020年,项目规划总投资金326600万元。其中;争取国家投入195960万元,占总投资60 %,部门和行业投入9798万元,占总资金3%;地方财政投入32660万元,占总资金10 %;社会投入3266万元;占总资金1 %,信贷扶贫投入35926万元,占总资金10%,群众自筹和投工投劳折资48990万无,占总资金15%,其它资金3266万元,占总资金1%。资金主要投向基础设施项目130640万元,占总投40 %,社会事业项目65300万元,占总投资20 %;种植业项目81650万元,占总投资25%,生态建设及环境治理项目32660万元,占总投资10%,其它项目16330万元,占总投资5%。


第三节   效益分析

经济效益;通过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产业发展基础,使各类产业项目发展成为可能,为加快城乡经济社会结构转型,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成为现实,形成经济布局区域化,产业发展集群化,资源配置市场化的整体格局;

社会效益;促进习水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二、三产业的发展,使一、二、三产业的比例合理化;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实现致富奔小康;促进地方财政增长;使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再就业;在促进产业发展中。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大幅度减少农村贫困人口。

生态效益;通过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水土保持治理,整个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使土壤肥力增加,保水能力增强,遏制生态环境恶化,提升全县林业覆盖率,为农村产业结构调,发展高效农业创造基础条件。使贫困群众人口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全面改善,使全社会协调发展社会和谐进步。

 

第八章   组织保障和工作措施


第一节    切实加强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领导

农村扶贫开发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要按照“县抓落实,乡镇实施,部门配合”的要求,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党政一把手工程”工作到村,扶贫到户,进一步完善扶贫开发工作目标责任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并将扶贫开发工作的成效作为衡量贫困地区各级干部政绩考核和提拔任用的主要内容之一。


第二节   制订专项扶贫规划

各乡镇各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相应的专项扶贫规划。以村为基础,坚持群众路线,广泛征求群众和专家的意见,科学规划;规划要突出重点,合理布局建设内容、产业项目;扶贫规划一经确认,要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分期投入、分年实施,不因领导人员的变动而改变。


第三节 抓好“两项制度”有效衔接

按照新的扶贫标准,实施“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建立分工明确,协调推进的工作机制,切实加强和民政、统计部门之间的组织协调、资源整合, 积极探索管理和政策上的有效衔接,保证“两项制度”衔接运作规范,建立科学合理的贫困人口识别机制,准确识别贫困人口,认真测算贫困人口数量,合理确定农村低保对象和扶贫对象,坚持以统计部门监测数据为依据,逐步完善农村低保对象和扶贫开发对象档案管理工作和数据库开发工作,与统计,民政部门建立统一的贫困农户信息管理共享平台,做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对农村低保对象和扶贫对象不同情况,实施针对性的扶贫政策和动态管理,实现扶贫到户、应保尽保、应扶尽扶、应进则进、应退则退。不断完善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的社会求助体系,对特殊贫困人口给予长期社会救助。


第四节   加大投入力度,强化扶贫项目和扶贫资金监督管理

完善财政扶贫资金投入机制,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资源整合,集中使用”的原则,发挥财政扶贫资金“粘合剂”的作用,引导各类涉农资金,信贷资金和社会扶贫资金投入扶贫开发领域;扩大产业化扶贫资金规模,建立辅助滚动发展专项资金;积极发展贫困地区互助资金和小额信贷资金,充分发挥信贷扶贫资金、村级互助资金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继续开展农村互助资金试点工作,探索完善互助资金使用机制。金融机构放大贷款额度、农户联户联保承贷承还;扶贫资金贷款贴息的融资机制。坚持规划先行,择优立项,规范项目申报制度;加强扶贫资金监管,严格执行扶贫资金“三专四制”管理制度;执行扶贫项目资金运行情况中期评估,年年审计,年度绩效考评制度,以及同级纪检察部门监督管理到每个子项目制度,杜绝扶贫资金,被占、挪用、贪污等现象的发生,使所有扶贫资金发挥应有效益。


第五节 加大产业化扶贫支撑力度

以“基地化创规模、区域化优布局、产业化突特色”为发展方向,坚持产业化扶贫路子,加大科技、人才、组织支撑产业化扶贫的力度,以县乡农技推广机构为主导,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大力推进贫困地区多元化主体参与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与检验检测体系、动植物重大 防控体系和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提高产业化扶贫综合服务能力。在科技基础条件较好的乡镇村建立科技扶贫示范基地,大力加强农民科技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着力提升贫困地区农民素质。强化扶贫干部队伍科技素质培训,制定各类科技人员支持贫困乡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政策措施。建立“政府引导产业,银行自主放贷、企业承还承贷,资金市场运作”的政、银、企合作平台,形成国家投入资金为主,多元投资为辅的投融资担保体系,瞄准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组织、专业大户进行扶持,培育并发挥扶贫龙头企业和扶贫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协调功能,形成“产业基地十扶贫龙头企业十农村合作组织十农户”的产业链扶贫机制,推动扶贫龙头企和扶贫产业快速发展。


第六节   健全贫困人口动态监测和扶贫开发作绩效考核制度

根据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特点和需要,制定科学规范,符合实际的贫困情况动态监测体系,抓好相关信息的采集、整理,反映和交流,采取多种方法全面、系统、客观地反映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变化,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扶贫资金的管理和扶贫项目的实施情况,疏通反馈机制和建立返贫机制,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建立和完善部门、行业扶贫责任考核机制,增强部门、行业在扶贫开发工作中的责任意识,协作意识。科学制定考评方式,推行“第三方”评估考评。建立完善扶贫开发工作贫困乡村贫困情况动态管理机制,加强对贫困乡村扶贫工作的监测,完善扶贫开发激励机制,制定“摘帽不摘政策”的奖励措施,鼓励有条件的贫困乡村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对提前摘帽和按期摘帽的贫困乡村,县级财政采取以奖代补,转移支付的方式给予奖励和持续扶持。


第七节  完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切实推进“大扶贫”战略

大力推进扶贫开发机制创新,建立健全效益优先项目管理机制;结果导向的资金分配使用机制;激励约束、绩效考评问责机制以及尊重扶贫开发主体意愿的能力机制,积极探索扶贫开发与产业转移的对接机制,全力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按照“党政主导、社会参与、整合资深,综合治理”的原则,以项目为支撑,吸纳资源、聚合政策、整合力量,形成“大扶贫”格局。充分发挥集团帮扶带动作用,拓展集团帮扶贫范围,推进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的有机结合,形成扶贫攻坚合力。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构建区域性贫困地区社会的能动机制,全力打好习水扶贫攻坚战。


第八节  加强贫困地区基层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

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贫困村村组织建设,以“村支”两委和县乡扶贫干部培训为重点,加强贫困地区基层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使村党支部成为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战斗堡垒。采取抽派干部到贫困村挂职锻炼的形式,选派得力干部到贫困村任职,开展扶贫工作。稳定扶贫开发工作贫困乡村干部队伍,对扶贫工作任务重的乡村配备扶贫专干,提高扶贫开发能力和服务水平。把贫困乡村的干部培训纳入培训计划,实施专门培训,提高贫困乡村干部实施扶贫开发工作的能力,为实施《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和《习水县扶贫开发2011—2020规划》作好干部准备。

内容时间:2016-03-25

相关资源

下载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公告|帮助中心|咨询建议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甲29号院3号楼华龙大厦A/B座13层、15层 | 邮编:100029

联系人:王老师 | 电话:400-0086-695 | E-mail:database@ssap.cn | QQ:2475522410 | 您当前的IP是:

版权所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京ICP备06036494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507 新出网证(京)字0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