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减贫成绩
贵州扶贫开发的“黄平实践”
作者:吴鹏 杨光明 吴连香 时宏勤   发布时间:2015-12-27  编辑:wubo

核心提示

扶贫开发是党中央、国务院统筹城乡发展,为缓解和消除贫困、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而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年来,扶贫工作在过去主要依靠经济增长和专项计划推动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一个集行业、区域和社会政策于一体的“大扶贫”格局。实践证明,实施“大扶贫”开发战略,是实现贫困地区协调发展、稳步解决温饱进而向小康社会迈进的有效途径。

黄平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是贵州省50个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按照2300元扶贫标准,黄平县38万总人口中尚有贫困人口14.5万人。

近年来,黄平县在实施“大扶贫”开发战略中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实践,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栋栋新颖别致的民居掩映青山绿树间;一垄垄绿油油的蓝莓、果品、蔬菜、中药材基地青翠欲滴;一条条公路宛若玉带伸向一个又一个农家小院。漫步黄平城乡,群众忙里忙外喜笑颜开,让人感受到一股清新气息。黄平县正以“大扶贫”战略为指导,以整村推进、产业扶贫、扶贫扶智等多项手段在加速改写其贫困历史。

 

整村推进“扶”出小康路

 

为使整村工作有序推进, 十二五以来,特别是2013年,黄平县将全县155个贫困村作为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整村推进的重点,大力开展整村推进工作,并创新模式实施“23578”计划,即要有2到3个主导产业,产业要覆盖50%贫困乡镇,覆盖70%的贫困村,项目要覆盖80%的贫困人口的扶贫机制,挖掘潜力,激发动力,谋求贫困区域的大发展、大跨越。

走进黄平县旧州镇寨碧村,尤如走进一个城市小区。一幢幢漂亮的楼房,一座座雅致的庭院,一条条宽阔整洁的道路,一个个好看的果皮箱,一簇簇美丽的鲜花竞相映入眼帘。农业文化园里老老少少劲歌漫舞……如果不是你亲眼看到,你绝对不会相信这世外桃源般的景象会出现在曾经贫困之至的黄平大地。然而,这只是该县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的一个缩影。

如今小村华丽转身:水泥路整洁宽阔,种植园葱葱郁郁,民居美轮美奂。

扶贫如春风化雨润万村。一个个贫困村逐步建立起支柱产业,摇身变成一个个“明星”村。

2012年,期盼扶贫政策多年的一碗水乡水淹塘村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水淹塘村距离县城40多公里,过去由于都是烂泥路,村民们运输物资全靠肩挑背驮,耗时耗力。实施了全村六个组的水泥路后,村民运送物质成本节约了40%,这个有600多贫困人口的小山村真正连通了“致富”大道。

“政府部门将我们从荒山上搬下来,不但让我们住进新房子,而且还将大力支持我们搞起了自己的产业,生产生活条件将得到明显改善。”12月16日,时令已进入寒冬,雪花飘飘洒洒地下着,在平溪镇河滨大道的生态移民小区里,传来阵阵鞭炮声,原来是长岭村高坡的移民钟洪德家乔迁新居。亲朋好友全都来祝贺,在这寒冷冬日里,宽敞漂亮的新房显得特别温暖。

当记者询问移民户入住后有什么困难需要帮助和解决时,钟洪德夫妇感慨道:“去年的这个时候,也是这样的大雪,我们在旧房里住,冷风吹来全身发抖,简直不敢住了,现在好了,有了国家的扶持,我们既住上了新房,又有门面做生意。” 该县在移民搬迁上注重产业配套,促进后续发展。在积极推进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工程同时,切实做好搬迁农户后续发展规划建设,努力解决老百姓搬得出、住得下、能致富的问题。

据悉,该生态移民安置点于2012年10月启动,共安置农户148户,698人,主要安置生产生活条件差、居住环境比较恶劣的皇妹山村、翁岩村和长岭村村民。建设内容为移民搬迁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和搬迁户房屋建设,总投资3520万元。自工程实施以来,按目标要求,工程稳步推进,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建设任务,确保生态移民户及时搬迁入住。

2013年全县贫困农户行路难、吃水难、照明难的问题基本解决。如今,走在黄平乡村,举目四望,不时可见一幢幢漂亮的楼房,一座座雅致的庭院,一条条整洁的道路,这就是该县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的结果。

 

产业扶贫“扶”出幸福村

 

扶贫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让国家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最大效益,如何让扶贫开发的政策惠及更多的贫困群众,是黄平县扶贫人一直思考的问题。

“贫困地区要依托产业开发式扶贫,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扶贫开发的基础性工程来抓,变‘输血’为‘造血’,逐步积累农民自身发展能力。”县扶贫办主任龙金星如是说。

开发式扶贫的出路何在?黄平县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出一条路子: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产业化扶贫,增强“造血功能”。

在深刻把握国家政策的基础上,黄平县大胆创新走出一条适合黄平特色的扶贫之路:坚持把扶贫开发与社会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集中精力、集中财力抓好扩城建园、修路兴水、改电建房、强农富民、少生优教、安民乐民等事关民生和脱贫致富的长远大事,着力突破扶贫攻坚“瓶颈”,以创建“产业扶贫整乡整县推进”示范为载体,力争到2015年如期如实实现一批乡镇“减贫摘帽”全面小康的目标。

围绕减贫摘帽、脱贫致富,实现小康这一目标,黄平县坚持瞄准贫困农户,突出山地畜牧业、中药材产业、精品水果、蔬菜、马铃薯、烤烟、乡村旅游等扶贫产业,突出抓好两个主导产业,即:中药材产业和畜牧业,同时抓好精品水果、蔬菜、马铃薯、烤烟、乡村旅游等几个产业。

把绿色当资本来经营,黄平县着力加快有机农业、绿色农业和无公害农业的发展步伐,得天独厚的山水生态促进品牌农业不断提质升级,农民在生态农业中忙“淘金”。

近年来,黄平县重点打造的旧州现代生态高效农业示范园已初具规模,目前,该示范园已有牛老大食品有限公司、精米加工厂、贵州金佰瑞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农产品加工企业入驻发展;已经完成了土地复垦1300亩的蓝莓示范园、630亩的蔬菜产业示范核心区建设、200亩的现代花卉观光示范园建设、500亩的苗圃种植示范园建设等,一项项农业产业项目正向着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在县委、县政府积极引导下,各示范基地敢于涉足别人没有涉足的行业,敢于采用别人没有推广的模式,走出具有自我特色的农业发展道路。目前,全县各种特色种、养殖业基地正在扩大规模,带动更多农户参与,帮扶农户脱贫致富,帮助农户向城镇转型,成为该县正在探索扶贫开发的新模式。

黄平县扶贫办党组书记熊绍军说,贫困地区的致贫原因各不相同,扶贫开发也必须因地制宜。脱贫致富,最终要依靠贫困地区的自身发展来解决。

记者走进黄平县一碗水乡朗浒村,放眼皆是太子参基地,真不愧为“太子参之乡”。村民梅发荣说起脱贫满心欢喜:“扶贫政策好啊,黄土地上长出‘金蛋蛋’,有的种植大户年收入近100万元。”

“近年来,我们村受益于产业扶贫,大家的生活得到了极大地改善,全村400余户,现已有私家车180余辆”,村支书彭清权说,“全村存款10万元左右已属较贫困的农户。”

千亩太子参,远近客商求,朗浒村声名鹊起。小村绿了、美了、富了。

梅发荣接着说:“太子参产业带动乡村旅游,武汉、重庆等地游客慕名而来。这都是沾扶贫产业的光。”

一碗水乡只不过是黄平县实施产业扶贫成效显著的一个侧面。该县已建成了120余个规模种植基地,基本实现了一村一品格局,全县11个乡镇形成规模种植的土地面积达到20万余亩,成为农民增收的“助推器”。

 

智力扶贫“扶”出大智慧

 

俗话说,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山区群众特困户中除少数因天灾人祸致贫外,大部分都因文化层次低,又没有一技之长而贫困。他们不仅需要物质扶贫,更需要智力扶贫。

黄平县八成外出务工人员从事低技能、高体力、低收入的低端产业工作。为此,黄平县历来积极支持、鼓励乡镇及社会各界人士组建、创办劳务中介组织,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职业介绍、招工信息、就业指导、咨询服务、技术培训,不断拓宽就业渠道。同时集中精力抓好农业技术培训,劳动力转业(转移)培训,实施好“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稳步提高农民就业竞争能力,大力促进农村居民长期稳定增收,提前实现小康生活。

2013年,全县实施“雨露”计划培训1688人、科技培训1866人次。贵州金佰瑞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一批绿色产业基地和龙头企业迅速兴起,一批经过培训的技能技术人才脱颖而出,既实现了就业,也实现了家庭稳步增收。

记者了解到,黄平县在实施帮助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政策中,更多的在项目、资金、技术等方面向农户倾斜,引导、扶持农户发展产业,增产增收。

“感谢县里的农业科技帮扶培训好政策,今年我家的蔬菜又喜获丰收了。”黄平县旧州镇教场村潘家明在自家的蔬菜种植基地上高兴地说。

旧州镇校场村蔬菜种植基地就是其中的示范点。该基地种植面积350亩,其中大棚50个,项目资金51.5万元,惠及农户数68户,大棚种植反季节蔬菜20余种。今年该项目示范点获纯利润175万元,户均增收4万余元,脱贫率达100%。

“因投资少、风险小、种植灵活、周期短、需求大,效益可观。” 潘家明说,县里不仅无偿提供大棚、化肥、农药等物资,而且还负责生产全程指导以及市场销售服务等,“以前我们种蔬菜一年才几千块钱,现在这个项目亩产值达8000元,我家增收了几万元呢。”

在黄平,像潘家明受益于农业科技帮扶培训走上致富路的农民已是很多,如野洞河镇泥巴寨村黄泥坡组的扶持示范户杨顺举,开展烤烟种植,带动全村发展烤烟种植1800多亩。仅此一项,全村人均增收近1500元。重安镇天堂村重点扶持养殖示范户张道军开展养鸡,每年发展养鸡10000只,年纯收入2万多元,在他的带动和指导下,现在全村养鸡在5000只以上的农户达40多户,促进了该村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截至目前,该县共培训农户19852多人次,实施的草地生态畜牧业产业化科技扶贫发展项目户3612户,建成牛舍面积108360余平方米,人工种草面积82413亩。全县共有养殖合作社28个,养殖场36个,养殖小区55个;实现户均年创收8570元,人均年增收2142元。

 

科学规划“扶”出新天地

 

“扶贫开发尽管形势严峻,但我们只要有胆识和气魄,就必定会实现跨越发展。”谈到今后的扶贫工作,黄平县扶贫办主任龙金星信心满满。

黄平县这条巨轮,在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的春风浩荡中,扬帆起航,一路欢歌,搏击在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风口浪尖。

为实施扶贫攻坚战略,2012年8月,中共黄平县委、黄平县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为黄平县新阶段扶贫工作规划了美好的蓝图。

县扶贫办主任龙金星告诉记者,黄平县的扶贫工作从2012年到2020年分两个阶段来进行。

第一阶段,到2015年,按照新的扶贫标准,全县贫困人口将减少70567人,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基本接近全省农民人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平均指标达到2010年省内先进地区水平。

第二阶段,到2018年,实现余下11857人贫困人口全面脱贫,五保户、低保户等无劳动能力的贫困农户全面实现保障性脱贫,到2020年,稳定实现所有扶贫对象达到“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平均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顺利实现与全国、全省同步建成小康社会。

这种战胜贫困的设想并非空穴来风,从发展数据上看,全县生产总值从2002年的4.65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24.36亿元,年均增长达42.39%;全县财政总收入由2002年的0.32亿元增加到3.21亿元,年均增长28.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2002年的1.65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25.63亿元,年均增长145.33%;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2年的1334.9元增加到4508.28元,年均增长达23.77%。

县委书记吴克在全县扶贫工作会议上说:抓好新阶段的扶贫开发工作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是党和人民对我们的期望。尽管形势严峻,任重道远,但当前机遇难得,大有可为。我们要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成就一番事业,富裕一方百姓的壮志,以敢想敢干、争创一流的气魄,以知难而进、开拓进取的勇气,创造性地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加快小康建成步伐,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黄平作出新的贡献。

梅花朵朵开,暗香扑鼻来。国家扶贫开发项目,犹如阵阵和煦春风,吹拂着这块古老的土地。沐浴着扶贫开发的煦暖阳光,伴随着科学发展的壮丽乐章,38万黄平儿女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凝心聚力,携手共进,在新一轮扶贫开发的伟大征程中,昂首阔步,奋勇向前。

内容时间:2013-12-27

相关资源

下载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公告|帮助中心|咨询建议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甲29号院3号楼华龙大厦A/B座13层、15层 | 邮编:100029

联系人:王老师 | 电话:400-0086-695 | E-mail:database@ssap.cn | QQ:2475522410 | 您当前的IP是:

版权所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京ICP备06036494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507 新出网证(京)字0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