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排序: 相关度| 出版时间| 更新时间 检索词:农村贫困人口     检索到  25439  条相关信息

中国农村贫困人口之所以贫困的基本原因在于,难以与有效率的生产要素相结合。在贫困区难以大规模地引入有效率的生产要素条件下,农村贫困人口的易地搬迁就是实现与有效率的生产要素相结合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研究农村贫困人口易地搬迁及其对脱贫的影响。

作者:樊明 出版时间:2018年03月

本文通过对汶川地震灾区各区市县建档立卡贫困户资料的详尽分析比对,总结归纳灾区群众贫困的群体特征。

作者:张利民 出版时间:2023年09月

有诸多因素导致贫困的发生,本章侧重讨论导致贫困的个人因素。2012年本书作者之一樊明组织了涵盖全国内地31个省区市关于城乡居民收入的问卷调查,其中获得针对乡村居民的有效样本4362个。所调查乡村居民的收入包括务农收入和非务农收入,二者相加构成个人收入。笔者将总样本中30%的低收入群体定义为贫困人口,由此得到贫困人口的样本数为1308。将总样本数的30%作为贫...

作者:樊明 出版时间:2018年03月

2015年10月至2016年1月,广西壮族自治区组织25万人,进村入户精准识别贫困户,全区共识别贫困人口634万人(含2013年、2014年脱贫户)并建档立卡,被中央有关媒体誉为“史上最严精准识贫”。

作者:杨子生 王建颖 出版时间:2020年11月

按照中国官方的标准,贫困人口是指那些缺乏最必需的食品保障,以致无法满足生理发育所需要的营养,如热量、蛋白质、脂肪。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政府正式提出在农村扶贫政策时,也提出了一个标准化的食谱,作为确定贫困线的基础。

作者:刘文璞 出版时间:2005年03月

社会救助在精准扶贫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兜底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救助在脱贫攻坚中的定位更加明确,政策体系更加健全、指向更加精准。调查数据显示,建档立卡农村贫困家庭在人口特征、生活负担、经济状况等方面呈现多重脆弱性,解决因劳动能力不足及因病、因残等导致的基本生活问题,防止已脱贫的贫困人口返贫,仍需社会救助政策持续发力。同时,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之...

作者:江治强 安超 出版时间:2020年01月

进入2015年,精准扶贫成为中国扶贫工作的主旋律,精准扶贫意味着中国扶贫战略的深刻变化。《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因人因地施策,提高扶贫实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实现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中国的减贫成就具有重大...

作者:李云龙 出版时间:2016年09月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在致力于经济发展的同时,在减缓中国贫困问题上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使绝对贫困人口的数量从改革开放前的2.5亿人减少到目前的2900万人。然而,对于这一成就的衡量主要采用的是以贫困人口基本温饱为主要指标的贫困线,即收入贫困(income poverty)的概念。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收入贫困仅仅强调了贫困人口处于贫困状态的一种表象,而贫困的实质...

作者:何晓军 简小鹰 出版时间:2005年10月
关键词:
首页上页123456...下页尾页  跳转到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