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本部分内容是西北区域经济十年发展报告。西北发展十年取得的成绩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显著增强,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区域一体化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良好,基本公共事业性服务均等化取得初步成效,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然后,文章就十年来西北区域“大开发大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最后,文章介绍了新形...
西北地区由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五省区组成,从新疆至甘肃河西走廊以及青海、宁夏、陕西形成了一条生态走廊。西北地区生态建设成效显著,防沙治沙和水土流失治理稳步推进,自然保护区和湿地保护全面加强,水环境治理效果明显,生态文明建设带动转型发展。西北生态走廊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荒漠化、水土流失、水资源短缺以及产业结构不合理、生态与贫困相互交织等问题。本文在分...
豫晋两省的济源、运城、晋城、长治四市,位于中原经济区西北板块,地缘相接,山水相连,地理位置重要,资源优势突出,产业互补性强,市场潜力巨大,文化底蕴深厚,在中原经济区建设大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大背景下,以区域经济理念打破行政区划概念,审视跨省合作发展,形成相互协调、互利共赢的区域经济共同体,不仅有助于推动四市优势互补、互利共赢,而且有助于推动豫...
西北民族地区在全国稳定大局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2014年,西北各省区在保稳定、促发展上做出了艰苦的努力,有力地维护了社会总体稳定。2015年,西北民族地区长治久安形势依然严峻,需要从强化观念、完善协作机制、建立联运机制等方面,全力保障稳定大局和社会长治久安。
黄河中上游经济带西北段是西北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较快、经济基础较为雄厚的地区。黄河中上游经济带的发展对推进陕、甘、青、宁四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多民族团结进步、建设“向西开放”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本文从西北五省区经济转型的现状及特点出发,认为“三期叠加”的经济结构不合理、要素价格上涨、要素供给趋紧、“三驾马车”步调长期失衡及生态环境保护压力过大等因素加大了西北五省区经济转型的难度。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带动下,建议通过产业升级转型、创新与创业、培育西北城市群等具体措施促进西北地区经济转型。
联动发展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地处河南西北的洛阳、三门峡、焦作、济源四市,地缘相近、山水相连,产业互补性强,交通便利,具有联动发展的良好基础和广阔空间。当前,豫西北各市与洛阳联动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中心城市带动能力弱、产业同构严重、行政壁垒依然存在、基础设施联通水平不高、内部开放程度不够等制约因素。为推动豫西北各市与洛阳联动发展,各地应当建立联动发...
1998年以来,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斧头归仓,森工下山”,林业产品加工企业和与林业相关联的产业纷纷关闭,长江上游川西北高原牧区的产业结构因此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农牧业的比重迅速上升并成为主导产业,到2010年,农牧业比重上升了近20个百分点。特别是应该如何抓住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促进和加快农牧业中的相对弱势产业—以牦牛为主的高原畜牧业的发展,对于...
资源分类
检索历史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