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本书以精神障碍康复服务为主题,阐述了社会工作介入精神障碍康复服务的必要性,介绍了国内外精神障碍康复社会工作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历程,重点讨论了我国精神障碍康复中的医院康复模式和社区康复模式及其各自的优势与不足,呈现了社会工作者运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对精神康复者及其家属开展服务的实践过程。本书理论与实务并重,并呈现本土行动研究案例,可作为高校开设精神健康社会工作课程的...
会所模式在国外的精神障碍者社区康复服务中已经取得了积极效果,本文应用个案研究的方法,以昆明T会所为例,阐述该模式在中国内地的应用情况,探讨会所模式在本土运用中的优势和不足,分析其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研究发现,会所模式对精神障碍人士的尊重和赋权,培养其工作技能,帮助其在社区中过“正常人”的生活,符合康复者和家属的需要,是一种有效的社区康复模式,这与西方在应用...
本文旨在通过回顾和总结中国近年来在精神障碍领域的公共政策,呈现这个领域正在愈演愈烈的“机构化”趋势,包括新建扩建大型封闭机构、遏制小型社区化服务机构、鼓励精神障碍者脱离社区生活等,并基于《残疾人权利公约》从国家责任、公共政策的不良社会后果等两个层面分析此种趋势潜藏的危险,希望引起政策制定者、利益相关者的思考,共同推动精神健康服务向支持所有个体“独立生活和融入...
“预先指示”,或称为“生前预嘱”(living will),是由有决策能力的成年人(competent adults)就将来丧失能力(future incapacity)时的若干决定提前表达自己的意愿。独立做出选择和决定的能力有可能受到精神疾病的影响,这就使得预先指示与精神卫生法产生了关联。精神健康领域的预先指示使有能力的自然人在遭遇精神健康危机之前得以明确...
2013年5月1日开始实施的《精神卫生法》第82条规定了精神障碍患者(《精神卫生法》用语)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依法提起诉讼”,对实践中许多精神障碍者由于“缺乏诉讼行为能力”需要监护人代理进行诉讼,但监护人拒绝代理或者被告正是监护人本人,因此无法获得司法救济的困境做出了回应,并且已经开始在司法实践中发挥作用。在此背景下,本文将对我国精神障碍者民事起诉权的...
本文基于国际《残疾人权利公约》的反歧视标准,检视了日常生活中有关残障的意象,并借助残障人自己的影像故事,批判传统社会中有关残障的狭隘想象。继而通过关于不同残障议题的影像,呈现肢体、听力、视力、精神障碍人士的日常生活,反思如何消除关于残障的过度阐释(或偏见),回到本心常识,尊重其平等权利。最后,讨论了法律人可以通过法学与美学的交叉,体认人的多样性与固有尊严,扩...
本辑《中国社会工作研究》共收入十一篇文章,作者系长期从事社会工作教学、研究与实践的学者和专家,他们深入实际,调查并总结社会工作宏观与微观的实践经验,对贫困单亲妇女就业阻碍的产生机制,会所模式在精神障碍者社区康复中的应用,社会救助的国际经验、困境与出路,专业社会工作之于社区服务的解读,残疾人社会工作实践模式,老年亲子关系与抑郁症状,国际移民、家庭分离与留守儿童...
本文住要介绍了精神病的涵义,精神疾病的类型、分布与诊断,精神疾病的治疗这几个内容,并列举数据进行分析。
资源分类
检索历史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