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本文介绍了汶川地震灾后农村社区系统的恢复重建,主要包括:一、引言;二、地震后的社区系统:生态环境和生活秩序的破坏与变迁;三、社区系统重建过程:行动主体的重建实践及经验;四、社区系统重建的问题与挑战;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国家权力深入草原社区的过程在改善牧区基础设施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草原社区的适应能力,一方面国家通过草原承包和集约化畜牧业的推进,改变了原有草原社区的生产结构,进而改变了其社会结构,社区集体行动能力降低;另一方面在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话语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草原环境政策,试图管束牧民的放牧行为。但是由于这些政策是简单化的,无法适应地方的复杂性,而且国家也缺...
本文考察了汶川地震后四川灾区的灾后社区重建的基本情况,指出汶川地震后社区重建受到了各方的关注,政府和民间组织、专业社会工作力量采取了一些不同的做法来重建社区。文章分析了三方在灾后社区重建中的一些具体做法与特点,也就社区重建还面临的一些挑战及今后发展的前景进行了基本的讨论。
以和谐社会为目标的社区建设问题,是落实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并赋予人们全新的公共治理理念,是现代公共管理与社会工作在操作层面的根本任务。本文试图从价值观和方法论这两个维度,寻找社区持续发展的新动力,重建社区发展新秩序,并将对社区改革发展出路的思考作一初步的概括。分析过程既是批判性的,更是建设性的。在一个实践性很强的领域,清晰的方向感和务实的脚步是社区发展研究所不...
本文以汶川地震为例,谈四川灾后重建模式:发展型重建。文章首先指出这场灾难是旷世奇难,对天府之国造成了重创,其次谈到由于汶川环境特殊,加大了重建难度,接着论述了政府是如何化危为机,创造“重建奇迹”,随后阐述发展型重建推动跨越发展,再后讨论了科学发展统领科学重建,最后则概述出在实践中,升华凝练出的四川经验。
灾害带来的损失是巨大的,既有物质损失,也有社会损失。但是,人们更容易关注到的是物质损失,比如地震造成的天崩地裂、房屋倒塌、断水断电断路等,而对非物质的社会损失,诸如家破人亡的精神痛苦、生计归零的紧张绝望、亲友离散的孤独寂寞、看不到希望的焦虑担忧、干群关系的对立紧张等情况,关注不够,甚至是忽视。从汶川地震后九年的实践结果看,凭借中国式救灾模式对灾区民众物质损失...
本文首先介绍了生基村社区自治能力建设的现状,其次介绍了苗寨文化盛宴——五月花山节的情况,最后介绍了重拾石门坎苗文的重要意义。
地震等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后果给灾后重建带来了巨大挑战。综合考察灾后重建国际经验和我国汶川地震后恢复重建经验,可以看到共同出现的现象与浮现的问题是:在各级政府、众多社会组织等投入巨大资源和努力后,有些社区重建速度会更富效率,重建效果也更能够得到受灾者的认同和满意,而另外一些社区则未必如此。对此问题的回答应该包含社会的、经济的...
资源分类
检索历史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