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本文以汶川地震为例,谈四川灾后重建模式:发展型重建。文章首先指出这场灾难是旷世奇难,对天府之国造成了重创,其次谈到由于汶川环境特殊,加大了重建难度,接着论述了政府是如何化危为机,创造“重建奇迹”,随后阐述发展型重建推动跨越发展,再后讨论了科学发展统领科学重建,最后则概述出在实践中,升华凝练出的四川经验。
本文以制度经济学为基础,通过对“5·12”灾后农房重建的筹资格局分析,发现农房重建中需要关注的目标群体的混同和道德风险传染等问题,对当前财政支出的杠杆效应撬动金融市场资金参与农房重建问题进行研究,发现盘活农村土地等资源要素,通过商业化、市场化的方式吸引金融资金可以促进灾后重建,最后我们提出对农房重建的政策建议,以正确引导资金进入灾后农房重建工程。
本文主要从汶川地震对村镇发展的基本影响评价、灾后村镇重建中的空间布局、灾后村镇重建中的农民利益保障、灾后村镇重建中的产业重建、灾后村镇重建中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重建、灾后村镇重建中的社会系统重建等六个方面研究了四川灾后受损村镇重建问题。
本文尝试运用一项问卷调查数据,分析汶川地震灾后恢复过程中,村民参与灾后恢复活动的影响因素。本文将村民参与灾后恢复活动区分为两类,一类是村民自发组织的,另一类是由基层政府组织的。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村民如果深深嵌入在关系网(工具网、情感网)的小圈子中对基层政府组织的恢复活动有负面作用,对本村有较高认同感的村民参与自组织的社区志愿性活动的可...
国家权力深入草原社区的过程在改善牧区基础设施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草原社区的适应能力,一方面国家通过草原承包和集约化畜牧业的推进,改变了原有草原社区的生产结构,进而改变了其社会结构,社区集体行动能力降低;另一方面在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话语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草原环境政策,试图管束牧民的放牧行为。但是由于这些政策是简单化的,无法适应地方的复杂性,而且国家也缺...
本文首先介绍中国建立新金融机构的原因及亚投行建立的过程,接着介绍亚洲金融和投资治理发生的变化,然后对中国和日本国内经济形势进行描述,最后介绍目前亚太地区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汶川地震灾后文化产业恢复重建及影响。首先,介绍了文化产业恢复重建与灾后的产业转型。其次,介绍了文化产业重建项目与经济社会发展。最后,文化产业恢复重建有待观察和解决的若干问题。
本文考察了汶川地震后四川灾区的灾后社区重建的基本情况,指出汶川地震后社区重建受到了各方的关注,政府和民间组织、专业社会工作力量采取了一些不同的做法来重建社区。文章分析了三方在灾后社区重建中的一些具体做法与特点,也就社区重建还面临的一些挑战及今后发展的前景进行了基本的讨论。
资源分类
检索历史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