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排序: 相关度| 出版时间| 更新时间 检索词:主体性重建     检索到  7315  条相关信息

本文论述了各方对于文化主体性的观点。“吾”可以作为“我”的一面镜子,“道心”可以作为“人心”的一面镜子,“道统”可以作为“中华文化主体性”的一面镜子。通过镜子映现出来的,是“我”之成其为“我”、“中华文化”之成其为“中华文化”的内在的合理性和合理化依据。

作者:卢国龙 出版时间:2012-06-01

本文首先介绍了生基村社区自治能力建设的现状,其次介绍了苗寨文化盛宴——五月花山节的情况,最后介绍了重拾石门坎苗文的重要意义。

作者:李春南 沈红 出版时间:2020-10-01

本文综合考察农民对乡村振兴不同方面主体角色的认知和态度,呈现乡村振兴中的农民主体性图景,并分析其中的主体性式微与分化,探讨如何激发与培育农民的主体性。面对乡村振兴中农民主体性式微的现实以及相应的结构层面、制度层面和个体层面的困境,如何激发和培育农民主体性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图从乡村活力、农民主体性发挥空间、个体和组织能动性角度探讨如何激发和培育农民主体...

社会文化主体性体现为家庭和家族、拟家族化的社会关系、社会组织以及区域社会四个相互关联与支撑的方面。社会文化主体性在过去40年对中国农村发展和减贫奇迹发挥了重要作用。当下社会文化主体性的发展尚存在一些问题,又因国家主体性与社会文化主体性的建设性合作关系是中国农村发展和减贫奇迹的重要机制。因此,培育社会文化主体性,需要国家的介入,同时需把社会和文化问题放在农村发...

作者:王春光 出版时间:2021-12-01

本文指出,在中国主流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中,乡村始终处在从属和依附于城市的状态,失去了发展的主体性,陷入了发展困境,并且在过去几十年来农村持续的社会分化与农民的去组织化,导致村社共同体趋于解体,乡村社会失去凝聚力;而乡村振兴战略的划时代意义就在于突显了乡村的主体性,新时代的乡村振兴,必须重建乡村社会的主体性,引导和推动农民开展深度的互助合作,提升农民的组织化...

作者:吴重庆 张慧鹏 出版时间:2021-07-01
来源:《天府新论》发布时间:2022-06-29
关键字:精准扶贫;政府主导;主体性;组织创新

本文分析了凡村人际关系中的个体化现象。社会变革使传统村落中的年青一代第一次面对与其父辈不一样的社会,从而出现了代际价值观念上的差异。年轻人中间产生了一种趋向于物质主义、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趋势,但本文指出,不能认定中国的个体化现象的发生会必然地导致无公德的个人的出现。若要重建凡村的传统人际关系,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尝试建构一种新型共同体,或者可以称之为一种由不...

作者:赵爽 出版时间:2023-06-01

本文首先介绍了贫困均衡与文化主体性的相关理论,其次介绍了苗寨脱贫与社区文化主体性建构的研究方法,最后介绍了生基村贫困状况。

作者:李春南 沈红 出版时间:2020-10-01
序号 标题 作者 出版时间 阅读/下载
首页上页123456...下页尾页  跳转到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