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本文回忆作者成长经历,回首在社工路上的5年时间,作者成长了不少,至少在慢慢成长,更加沉淀。更加懂得,作为一个专业社会工作者,我们必然会面对不少案主难于处理的人生困境,若我们自己具备那种坚韧不拔、面对挑战不放弃、执着而耐性的态度,则不易被工作压力击倒。
本文通过对以往农村社工人才培养的模式分析,并结合中国扶贫基金会“童伴妈妈”项目,探讨了乡村振兴背景下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新路径和新模式。研究发现,培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农村社会工作人才必须坚持党政主导、社会协同参与的原则,树立以嵌入式教育为理念,以自组织为基础的内部学习网络,以行动学习为规范的“资源-网络式”行动学习OIM模式。该模式可以有效弥补传统乡村振兴人才培...
郑州市金水区以“受益广泛、群众急需、服务专业”为标准,开展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工作,拓展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领域和范围等,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和进展。其主要做法包括:构建政府政策支持体系;建设人才队伍,培育专业社工机构;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创新和拓宽购买的方式和范围等。为河南省开展政府购买社工服务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如健全制度、扩大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范围和内涵...
从2008年中国的行动者们开始探索社区基金会的道路,到2018年中国第二届社区基金会论坛的召开,中国的社区基金会已经走过了十个年头。这十年,中国的社区基金会经历了民间有益的探索,也经历了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动,到2018年,一种政府、企业和社区多方推动的多元探索机制逐渐形成。这十年可以被称为“探索的十年”。在2018年,我们看到2014年以来那种运动化的发展模式...
本文作者回忆成长经历及十年的公益路。记述了灾后同行的一些人和事,作者认为在公益路上的践行也是本地年轻人的一份责任,公益路,也是重要的成长之路。
本文介绍作者从叛逆孩子到走上公益道路,并与志同道合的同事在鲁甸泉心青少年社会服务中心相互支持、并肩同行。
中西部地区农民在城市与乡村之间已经呈现“城-乡”循环流动的新常态,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也逐渐成为国家政策的重要内容。未来中西部城市社区将吸纳大批农村流动人口家庭,这一批“新市民”如何在互动中与城市社区产生连接与交融,并在社区中享受到同等的市民待遇?云南连心社区照顾服务中心在过去十年的探索中,通过“深耕”一个昆明市郊的城乡结合部社区,陪伴一群流动儿童、妇女和非正...
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导向,利用有关资源嵌入的理论与方法,深入探索“田园综合体”建设的社工模式及减贫效应,寻求有益于促进深度贫困地区农村改革的成功经验与启示,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打下坚实的基础。分析认为,以“田园综合体”建设为抓手的农村改革,呈现“胆子太小”“步子太慢”“票子太紧”“政策太死”的尴尬局面。“田园综合体”建设既要处理好“政策”与“...
资源分类
检索历史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