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排序: 相关度| 出版时间| 更新时间 检索词:鲁甸地震     检索到  2039  条相关信息

2014年“8·3”鲁甸地震是继2013年“4·20”芦山地震后又一次损失严重的自然灾害,全国各地社会组织一如既往积极参与,成为除国家救援和本地救援外的第三支救援力量。民间参与灾害应对仍然表现为两个方面:物款捐赠和行动援助。在行动援助方面,社会组织汲取汶川、芦山地震的教训和经验,建立了多种平台,促成了社会组织、志愿者和政府之间的协调合作,...

作者:张国远 郭虹 出版时间:2015年06月

2014年“8·3”鲁甸地震是我国继2013年“4·20”芦山地震后又一次损失严重的自然灾害。鲁甸地震因震级较高、震源浅、次生灾害频发、人口密度较大、建筑标准低等原因,导致人员伤亡和灾害损失严重。灾后政府迅速响应,社会组织有序协同,形成了“政府主导、平台合力、基金搭台、专业服务、在地扶持”的协同救灾模式,为我国自然灾害救助史增添了浓重的一...

作者:郭虹 钟平 出版时间:2015年06月

本文以鲁甸地震灾区社会工作服务支援计划为例,呈现国家动员的灾害社会工作的组织与服务过程,进而探究其所表现出的行动力和遭遇的限制与挑战。国家动员的灾害社会工作的行动力体现在:政府保障社工服务队进入灾区顺利开展服务,并解决社工的后顾之忧;社工服务队招募、组织富有经验的社会工作者,同时提供督导服务;社会工作者从受灾居民和社区的需求出发,链接社区内外部资源,开展一系...

作者:黄锐 出版时间:2019年12月

灾害带来的损失是巨大的,既有物质损失,也有社会损失。但是,人们更容易关注到的是物质损失,比如地震造成的天崩地裂、房屋倒塌、断水断电断路等,而对非物质的社会损失,诸如家破人亡的精神痛苦、生计归零的紧张绝望、亲友离散的孤独寂寞、看不到希望的焦虑担忧、干群关系的对立紧张等情况,关注不够,甚至是忽视。从汶川地震后九年的实践结果看,凭借中国式救灾模式对灾区民众物质损失...

作者:古学斌 张和清 欧阳令芝 出版时间:2017年05月

本文聚焦于以社区需求为导向的地震灾害应对,以盈江和姚安地震为田野点进行调查研究,主要的研究集中在地震灾害的恢复重建与社区需求、重建方式和由此带来的各种影响上。

作者:李永祥 出版时间:2023年04月
来源:发布时间:2025-07-11
关键字:

本文描述了陕西省地震灾害的分布情况。本文综合了地震灾害分布的现有知识,并借鉴了活动断层研究、历史地震活动性、古地震学和卫星图分析的相关内容。

作者:冯希杰 RichardWalker PhilipEngland 出版时间:2017年06月

“领导力”是一个密切依赖于特定情境的实践过程。因此,抽象的“领导力”研究失之空泛。研究应对巨灾的乡村领导力也是如此,必须密切结合巨灾的具体时空情境,才有能够准确把握领导力的实质和精髓。基于此,本研究选择了汶川地震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通过对汶川地震中乡村地区大量基层乡镇政府的最高领导者——党委书记——进行深入访谈,了解不同乡镇政府如何组织执行抗震救灾工作,特别...

作者:张欢 出版时间:2011年11月
序号 标题 作者 出版时间 阅读/下载
首页上页123456...下页尾页  跳转到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