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在中国,产生于传统农业时代和父权社会的婚嫁习俗“男娶女嫁、妇随夫居”是男女地位不平等的突出体现,是对妇女“从属”身份的明确定位,是“男尊女卑”性别等级建构的奠基石。它剥夺了女子的人身权、选择权,使妇女的各项权利难以真正落实。在当代,随着社会的转型和人们的婚姻观、家庭观、性别观及性观念的变化与发展,传统嫁娶婚习俗的变革势在必然。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从事妇女研究、发展研究、经济研究、社会研究的学者纷纷关注发展中的性别公平与性别平等问题,特别是1985年,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以后,各种有关妇女与发展、性别与发展的概念和理论迅速出现在各个发展主题和领域,甚至反映到政府的社会决策过程中。同时期,多边和双边的各类国际组织在中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实践工作也陆续纳入了社会性别视角。有关...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倡导妇女解放、男女平等。1950年2月,《人民画报》刊登了新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梁军向她的女性学生讲述拖拉机构造的照片。1951年,《人民日报》第2期刊登了“三八号机车开车典礼”的图片。70676659“三八号”由女性火车司机组成的包乘组驾驶,其中田桂英被评为新中国第一位女司机劳模。女性卡车司机也在各地出现,例如以内蒙古卡车司机曹秀荣70...
在以上各章分析的基础上,本章对社会性别与艾滋病的关系进行总结,概括了社会性别演变的一般规律,并对社会性别理论进行反思,提出完善理论的建议;同时,运用社会性别理论对艾滋病防治过程进行分析,指出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
探讨患者患病前后在社会关系上是否存在性别差异,挖掘差异产生的原因,探讨性别关系对艾滋病的影响以及艾滋病对性别关系演变的冲击,归纳性别关系与艾滋病的关系是本章的主要内容。
本章主要运用质性材料和文献资料对性别文化与艾滋病的关系进行探讨,揭示两者关系的演变规律。
本章基于多状态转变模型研究了中国老年人中健康转变、预期寿命和健康预期寿命的性别不平等问题及其在不同年龄和连续出生队列上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无论是从日常生活自理到死亡的转变率还是从残障到死亡的转变率,中国的女性老人都显著低于男性老人,但是她们在残障发生率上却显著高于男性老人。无论是在预期寿命、健康预期寿命还是残障预期寿命的性别不平等都随着年龄增加而不断缩小。...
本报告分析了社会变迁与职业的性别不平等问题。报告首先分析了问题如何提出,并对调查样本进行了说明,分析了职业的性别隔离与性别不平等,同时对职业地位与性别不平等作出分析,最后得出结论病进行了讨论分析。
资源分类
检索历史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