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本章从外出务工父母的视角去探讨留守儿童问题,通过问卷调查、半结构式访谈等方法全面了解外出务工父母对留守儿童生活、学习、情感现状的认知,并从他们的视角出发提出建议。
村民以务工的方式来到城市后,城市社会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在现有制度和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下,务工村民与城市社会之间存在流动的象征边界,务工村民并没有真正融入城市社会,为了在城市社会更好地工作、生活下去,务工村民对乡土性进行了选择性移植。
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随着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然而,由于受到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和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这些农民在自己进城落脚的同时,却无力解决孩子进城就读要面对的诸多现实问题。他们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农村,托付给其他人代为照看,最终形成父母与子女分隔两地的局面,新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也由此诞生了。
本研究选取了北京市、河北省、陕西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的10个县作为调查点,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农村社区为切入点探索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并进而提出建议。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确实给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和心理等方面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而总体上说,负面影响相对较大,尤其对于隔代监护家庭中的留守儿童更是如此。
贫困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挑战,完成2020年所有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是我国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事情。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务工,一方面填补了城镇劳动力供给的不足,另一方面也有效抑制了劳动成本的上升。农村劳动力流失在深刻改变中国城乡面貌的同时,也重新塑造着农户家庭的农业生产。一个显著的特点是,越来越多的农家呈现“半工半耕”特征,集中表现为农业副业化,...
资源分类
检索历史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