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排序: 相关度| 出版时间| 更新时间 检索词:农耕合作     检索到  39426  条相关信息

本文以甘肃省一个农村为例研究了当代西北农村农耕合作情况,分析了西北农民农耕合作行为的具体表现、农耕合作原因和条件、农耕合作的内容和方法、农耕合作中的补偿和惩罚机制、农耕合作成效。认为农耕合作有帮工、互助和合伙的区别;当地的农耕合作较以前更加频繁;农耕合作反映农民在道义的基础上存在着理性思维。

作者:李远行 出版时间:2016-07-01

工业化生产、生活方式取代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开创了人类历史新纪元,这场变革不仅是物质层面、精神层面,也是制度和社会文化层面的“社会改造”运动。在现代社会提高“人的质量”,就是要努力改造人类自身,以适应于人类文明向前发展的需要。后进国家在确立“社会改造”的目标愿景时,不仅包括改造“物质世界”,还应包括改造人的“精神世界”。

作者:潘晓成 出版时间:2021-09-01

本书借鉴古代先哲关于理想社会“人的幸福”和“社会和谐”论述,参照欧美对传统农耕社会改造的经验,分析中国近代以来农耕文明从鼎盛到衰落,以及历次“社会改造”得失,从社会价值重塑、社会治理转型以及文化理念再造等三个方面,探讨中国“社会建设”的目标和方向。本书论及的 “改造中国农耕社会”,不仅要在物质层面创造一个繁荣的社会,更要建设一个摆脱现代社会“幸福悖论”、在未...

作者:潘晓成 出版时间:2021-09-01

农耕文化是中华民族农业耕作智慧的结晶,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时至今日依然具有重要的传承价值。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农耕文化正面临着衰落和流失的威胁,保护和传承农耕文化迫在眉睫。本文分析了农耕文化的内涵和演进特征,阐述了传承农耕文化的现实意义,探讨了传承农耕文化的主要方式。

作者:张莹 龙文军 出版时间:2017-12-01

土布文化是我国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近年来,随着新消费时尚的兴起,土布行业开始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土布文化产业开始成为农村县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新亮点。河北威县拥有得天独厚的土布文化资源,其土布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传承弘扬农耕文化、发展河北县域特色文化产业具有重要的启示与借鉴意义。本文从对河北威县土布文化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现状的分析出发,针对土布文化产品生产经营的产...

作者:宋东升 出版时间:2015-01-01

黄河流域是华夏农耕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石器时代的农耕文化就在此萌芽和发展。千百年来中华文明繁荣发展,其中黄河流域农业的持续进步起着基础性作用。该区域的农业文化遗产包含中上游地区旱作背景下的农林牧复合经营系统、普遍盛行的果树种植、精细利用水土资源的理念、有效传承和利用的传统技术等内容,许多做法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长期屹立的黄河流域农耕文化在当前面临前所未有...

作者:张秀芹 仲亚东 徐凤 孙启元 出版时间:2022-10-01

广西农耕文化是以农民为主体、培植水稻为客体的在长期农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风俗文化。广西农耕文化具有民族性、自主性、自足性、和谐性等特点。从火耕水耨到更先进的生产方式,相似生产方式带来相似的农具文化,相似农耕方式带来相近的田间文化,相似生产方式带来相近的民俗信仰,进而通过相似生产方式形成相近的民族意识。近代以来的生产方式变革带来了经济互补,晚清的开埠通商加速了广...

作者:杨军 出版时间:2018-12-01

陕西作为中国农耕文明重要发祥地,绵延四千年的农耕史,两千余年的水利灌溉史,形成南北兼跨、耕作与游牧并存的生产方式,积淀下丰富的农书,悠久的古村落、村镇,多姿的民间文艺、民俗节庆。丰赡的农耕文化遗迹与遗产是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自信的底蕴,也是现代中国、现代陕西农业发展的坚实基础,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将发挥重建乡村文明的重大作用。

作者:刘宁 出版时间:2023-03-01
序号 标题 作者 出版时间 阅读/下载
首页上页123456...下页尾页  跳转到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