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中央提出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举措,给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激励了中部各省加快经济发展的积极性,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整体经济正进入平稳较快的发展阶段。初步预计,2005年中部地区经济增长率将在12%左右,2006年,预计中部地区经济增长率保持在11%以上。
通过建立中部六省经济发展驱动力的指标体系, 对中部六省在中部崛起政策制定前后的发展驱动因素进行评价分析。 接下来, 本文对面板数据回归中各项指标进行分析。 在指标体系选择方面, 为衡量经济增长, 本部分选择中部六省 1995~2013年实际GDP、实际GDP增长率来衡量经济增长水平, 这也是衡量经济增长的最重要指标。
要探讨不发达地区经济发展问题,对“不发达地区”作出内涵和外延上的规定十分必要。字面上,“不发达”可以理解为贫穷、萧条、落后等概念,但都不十分贴切。显然,不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有相当大的重合部分,但两者并不完全等同。许多研究者曾经将贫困地区与不发达地区完全等同,从而使其研究失去了针对性而无的放矢,因此,这一比较对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开发很有意义。
本文运用平行数据的ADF检验研究了中国地区经济的收敛性。结果发现,中、西部内部各省的人均收入之间存在收敛趋势,但东部内部及东、中、西三大地区的人均收入之间不存在收敛趋势。
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原材料和工业基地,产业基础和发展态势良好。分析了中部地区产业发展总体概况、产业结构变化情况及与其他经济圈产业结构的横向比较,对比分析了中部六省农业、工业、服务业运行状况及固定资产投资、产业结构情况,归纳总结了中部地区产业发展的几个特征。
1978年以来,随着市场取向改革的不断深化,在全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背景下,各地区经济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但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同时在加剧。
中国地区差距日渐扩大和俱乐部收敛现象的出现,显示出扩散效应和梯度转移理论的困境。本文由微观厂商投资选址问题出发,通过构建一个简单的两地区模型,获得影响资金投向的一系列变量,进而从制度层面分析为何扩散和梯度转移迟迟难以出现。本文发现,缺乏内部制约的地区间财税竞争、土地所有和征用制度下的低价供地、户籍和社保体系下的劳动力无负担流动等制度因素使得发达地区能够成功削...
本文主要分析了赣东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文章首先描述了赣东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分析了其总体情况和分地区几个重要城市的发展状况,接着阐述了赣东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趋势,进行了总体发展趋势研判和分地区发展趋势研判。
资源分类
检索历史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