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研究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5年脱贫7000万,时间紧,任务重,精准扶贫是关键!CPAD全方位展现我国贫困地区档案、减贫政策演进、贫困成因与减贫努力、国内外减贫理论与实践、专家观点与建议、减贫数据图表,为学术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中国减贫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2019~2020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民生发展报告生态环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章摘要

中华民族是起源于中华大地,以中华文化为主要纽带,具有通用的语言文字和共同的文化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包括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56个民族的民族共同体。在我国各民族漫长的历史演进历程中,各族人民交相互动,不断磨合、吸纳与涵化,最终形成了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费孝通,1989;朱碧波,2016)。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民族危机日益深重,民族自觉意识逐渐高涨,中华民族共同体逐渐由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经过民族自觉而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并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胡岩,2013;王文光、徐媛媛,2018)。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9月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专门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明确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工作中最具创新意义的部分,在整个思想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郝亚明,2019a;王延中,2018)。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同时随着地缘政治形势的变迁、境外宗教渗透的炽热、全球第三次民族主义浪潮的复兴,我国的民族工作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麻国庆,2017;朱碧波,2016)。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是当代中国发展中凸显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对国家的统一、稳定和发展都具有战略意义(周平,2016,2019)。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研究无论在官方还是在学界都受到了较多的重视,并且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以往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相关理论讨论,并对民族间交往和通婚状况有一定的关注。首先,在少数民族居民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方面,以往诸多学者大都从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观点出发,进行了充分的理论讨论,从多种理论角度强调了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和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费孝通,1989;关凯,2017;郝亚明,2019b;胡岩,2013;徐杰舜、韦小鹏,2008;杨鹍飞,2016;周平,2015;朱碧波,2016)。而在民族交往方面,有研究依据互动论的观点,从交往意愿、交往能动性、交往程度等方面对少数民族与城市“他者”之间的交往状况进行描述性分析,认为民族交往主观意愿强,被动性民族交往较多,而深层次民族交往偏少(李晓霞,2004;赵茜,2015)。

一些学者对中国的民族通婚状况保持了关注,通过对部分城市的考察,认为民族通婚的总趋势是不断上升的,并分别考察了民族通婚中性别、年龄、职业因素、离婚的情况(李臣玲,2004;庄世恒,2006)。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族群缔结婚姻的习俗和标准是多方面因素综合的结果。它不再是单一的风俗习惯标准或个人行为,而是一种动态的社会现象,受到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地理环境、人口规模、居住格局和经济发展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同时有研究从中国城乡分异的角度研究西北部分城市的民族间通婚情况,认为农村中民族通婚比城市中更多。并且少数民族散杂居区民族通婚现象的发生是相对容易的,原因在于有接触了解交往的客观条件。同时如果居民文化层次较高,对异文化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结构交融和文化交融都较深入,民族间通婚也更容易发生(杜娟,2018;汤夺先,2007)。还有研究通过对族际通婚夫妇的初婚年龄和生育数量进行分析,认为族际通婚能推迟婚龄并减少生育,族际婚姻子女偏向于选择少数民族身份,说明了民族通婚带来的民族选择偏好对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增长的影响(郭志刚、李睿,2008)。

宁夏回族自治区是中国少数民族主要聚居的自治区之一,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重点关注的地区之一。对宁夏少数民族地区居民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有关问题的实证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综上文献回顾,以往的研究主要关注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有关的民族理论,而在实证层面对少数民族地区居民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状况的研究还比较少。基于这样的考虑,本章的焦点放在了对宁夏少数民族地区居民有关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相关论题上,利用2019年在宁夏回族自治区进行的随机抽样调查数据,对宁夏少数民族地区居民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有关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实证研究。探究宁夏少数民族地区居民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有关的问题及状况,有利于为相关民族政策的调整和实施提供相应的参考,也有利于宁夏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的进一步科学有效发展。

作者简介

焦开山:1978年出生,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现任中央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口社会学、民族社会学、定量研究方法等。自2011年入职中央民族大学社会学系以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2014年和2019年),参与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子课题负责人)和教育部重大项目1项(子课题负责人,重要执行人员)。近5年来,出版专著2部,以第一作者身份在《民族研究》发表论文2篇、《社会学研究》发表论文3篇、CSSCI期刊发表论文5篇。

郭靓雯: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