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排序: 相关度| 出版时间| 更新时间 检索词:农村储蓄     检索到  28583  条相关信息

为进一步探究灾区居民震后储蓄变化背后的原因和作用机制,本文聚焦于预防性储蓄理论。本文以汶川地震为不确定性事件,克服收入波动的内生性问题,从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两方面展开系统检验。

作者:姚东旻 出版时间:2021-06-01

消费的稳步增长是宏观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保证。目前, GDP 增速在2012 年前三季度连续下降, 经济增长率下挫已经成为最受瞩目的宏观经济问题。为在短期内实现经济增速的回升, 宏观政策的首选影响对象仍是投资需求。但是, 消费需求的重要性也在上升。其一, 消费需求是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 消费需求不足将直接制约总需求的扩张。其二, 所有的投资最终都要转化为消费...

作者:郭宏宇 出版时间:2012-11-01

本文分析了2006年中国投资和储蓄的发展情况。中国的经济增长一直主要靠国内强劲的投资需求(资本形成)拉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投资率一直呈现出波动中上升之势——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投资率为38%;2004年,则达到44%的高水平。相应的,中国的最终消费率却在不断下降,2005年最终消费率下降到了56%。固定资产投资的地区结构表明,尽管中国政府先后采取西部大开...

作者:李扬 王国刚 王松奇 出版时间:2006-08-01

本文在“灾害冲击→认知自我控制→时间偏好→储蓄率”的理论路径基础上,仍以汶川地震为例,综合使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法、广义分位数回归法、工具变量法和合成控制法进一步探究和回答“为什么经历同样灾害的不同群体会有不同的储蓄行为”。

作者:姚东旻 出版时间:2021-06-01

本文建立两期的参考点储蓄决策模型,依据地震变化所造成的全部路径对微观个体储蓄行为与幸福感变化进行理论预测,进而借助地震前后的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法验证这些预测背后的路径是否可靠。

作者:姚东旻 出版时间:2021-06-01

本文尝试从时间偏好的心理实质出发,在厘清认知判断和自我控制、时间偏好和家庭储蓄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灾害冲击对个体跨期选择行为影响的一般分析框架。

作者:姚东旻 出版时间:2021-06-01

本章主要从新古典投资和储蓄利率、新古典自我储蓄和人际借贷模型、新兴古典投资和储蓄利率、迂回生产中的投资、资本及分工等四个方面介绍了投资和储蓄理论。

作者:(澳)杨小凯 张定胜 张永生 出版时间:2020-06-01

本文以2008年中国汶川地震作为随机事件,基于2002~2013年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中的城镇家庭数据,综合运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法(PSM-DID)、双重差分法(DID)和三重差分法(TD)等方法,系统检验了地震对灾区城镇家庭收入、消费及储蓄行为的影响。

作者:姚东旻 出版时间:2021-06-01
首页上页123456...下页尾页  跳转到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