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繁體版

您好,欢迎来到减贫数据库!

  • 全部
  • 图书
  • 报告
  • 图表
  • 资讯
高级检索
热词推荐: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排序: 相关度| 出版时间| 更新时间 检索词:震后预防性储蓄     检索到  56969  条相关信息

为进一步探究灾区居民储蓄变化背后的原因和作用机制,本文聚焦于预防性储蓄理论。本文以汶川地震为不确定性事件,克服收入波动的内生性问题,从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两方面展开系统检验。

作者:姚东旻 出版时间:2021年06月

消费的稳步增长是宏观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保证。目前, GDP 增速在2012 年前三季度连续下降, 经济增长率下挫已经成为最受瞩目的宏观经济问题。为在短期内实现经济增速的回升, 宏观政策的首选影响对象仍是投资需求。但是, 消费需求的重要性也在上升。其一, 消费需求是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 消费需求不足将直接制约总需求的扩张。其二, 所有的投资最终都要转化为消费...

作者:郭宏宇 出版时间:2012年11月

本文建立两期的参考点储蓄决策模型,依据地震变化所造成的全部路径对微观个体储蓄行为与幸福感变化进行理论预测,进而借助地震前后的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法验证这些预测背后的路径是否可靠。

作者:姚东旻 出版时间:2021年06月

本文以2008年中国汶川地震作为随机事件,基于2002~2013年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中的城镇家庭数据,综合运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法(PSM-DID)、双重差分法(DID)和三重差分法(TD)等方法,系统检验了地震对灾区城镇家庭收入、消费及储蓄行为的影响。

作者:姚东旻 出版时间:2021年06月

灾害是经济社会面临的一种持久挑战。一场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让身处“疫情时代”的我们不得不思考灾害对经济系统的长短期影响、相应的灾害应急处置,以及针对灾恢复的经济政策制定。然而,在回答这些具体的应用性问题之前,一个不可回避的基础理论问题是:如何刻画灾害情境下的微观个体决策机制以及相应的宏观经济效果?只有正确回答了该问题,才可能对于诸如“疫情时代如何提...

作者:姚东旻 出版时间:2021年06月

本文在“灾害冲击→认知自我控制→时间偏好→储蓄率”的理论路径基础上,仍以汶川地震为例,综合使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法、广义分位数回归法、工具变量法和合成控制法进一步探究和回答“为什么经历同样灾害的不同群体会有不同的储蓄行为”。

作者:姚东旻 出版时间:2021年06月

本文尝试从时间偏好的心理实质出发,在厘清认知判断和自我控制、时间偏好和家庭储蓄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灾害冲击对个体跨期选择行为影响的一般分析框架。

作者:姚东旻 出版时间:2021年06月
来源:《干旱区资源与环境》发布时间:2024-09-25
关键字:预防性动机;相对贫困脆弱性;易地扶贫搬迁;返贫阻断
序号 标题 作者 出版时间 阅读/下载
首页上页123456...下页尾页  跳转到第